金融一體化下,期市越來越像股市,而股市也越來越像期市。2011年,兩個市場都面臨流動性緊縮問題,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又滿懷希望。
流動性收緊是股市和期市都不得不面臨的問題。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新興國家在通脹的壓力下已經開始全面收縮,歐元區在通脹苗頭出現后也開始穩步調整,美國處于觀望狀態等等。這些現象綜合起來表明,流動性全面寬松的格局進入尾聲,美元未來隨時可能轉向,并拖累大宗商品的走勢。
“美聯儲債券購買計劃的結束并不一定表明全球最大經濟體低利率時代的結束,但起碼會減弱推動高風險交易的動能,也應給美元帶來一些支撐,交易員可能也希望通過借入歐元、英鎊和美元獲得押注新興市場貨幣的資金。”全球最大外匯交易銀行德意志銀行周二發布的研究報告中表示,美聯儲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結束能推動美元走高。
然而,即便美元指數大幅反彈,那么大宗商品會再現2008年深跌一幕嗎?從大宗商品的最大進口國——中國近期的經濟表現來看,就不會。僅從能源一個角度入手,近期的電荒頻頻可知實體經濟對煤炭的需求依舊,而且是實實在在的產業需求,這并不會隨石油的短期波動而改變,而且近期很多小金屬不但依然強勢,還屢創歷史新高。
是不是我們應該對市場的看法更精細化?在期待股市暴漲的人們心中,新的經濟增長周期即將形成的心理預期成為市場的重要信心。東興證券研究所所長銀國宏分析認為,從整個經濟調整的時間周期來看,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的經濟調整在大概率上是進入尾聲階段,而且中國經濟轉型的路徑和模式越來越清晰。除了立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外,還找到了經濟轉型期的穩定器,這就是區域城鎮化建設和保障房建設。
“一旦新的經濟增長周期形成。這個標志不一定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的高增長,而是GDP增速的強勢和穩定,那么現有平衡格局也必將打破,迎來的就是一次股票市場充分調整和震蕩后的趨勢性上揚。”銀國宏認為。
試想,中國新經濟增長周期來臨,對于大宗商品價格意味著什么?參考上一輪增長周期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2004年-2005年股市消沉期,大宗商品價格始終高位盤整,尤其銅價一直在3000美元附近,引發無數國人的做空夢想。
進入2006年后,股市和大宗商品比翼雙飛,股市和大宗商品價格都迎來超級牛市:A股上證指數站上6000點,大宗商品創下新高,銅價更是站上8000美元的歷史之巔,讓當初做空的人,無法想象。
顯然,如果相信新經濟周期就在不遠的前方,大宗商品的暴跌對于中國這個全球最大進口國而言,恰恰迎來逆向建倉的良機,這也是2008年大宗商品暴跌之后最好的機會。投資者要做的是,克制短期的恐慌,耐心地觀察和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