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上看,新品種上市伊始,市場交投熱情往往較高,炒作力量也較大。但是,焦炭交易單位為每手100噸,是國內第三個實行大合約制度的品種,而我國目前大部分上市品種都是5噸/手或10噸/手的小合約,焦炭期貨上市將造成合約規模不對等的現象。先不論在交易、結算過程中的繁瑣,僅從市場一般投機者角度而言,投機成本的明顯差別可能導致他們不愿意進入焦炭期貨市場,譬如與焦炭聯系較為密切的螺紋鋼,目前期貨價格約是焦炭現貨價格的2倍多,而交易單位卻是焦炭期貨設計單位的1/10,假設以這樣的差別交易,在保證金水平相當的情況下,投機鋼材期貨和投機焦炭期貨的成本是一樣的,那么自然地,投機者會選擇更為活躍、成熟和熟悉的鋼材市場,而規避投機成本更大的焦炭市場,這樣的結果有可能導致焦炭期貨上市后的交易量增長及品種的活躍程度不斷減弱。從已上市的大合約——鉛期貨(25噸/手)的表現我們可以窺見一斑,截至4月12日,其主力合約持倉量和成交量都不足1萬手。當然,從趨勢來看,國內期貨合約有向大合約邁進的跡象,預計其他品種合約有可能在未來的一至兩年內相應擴大合約規模,屆時焦炭等先行者的流動性將會得到提高。
從焦炭自身基本面來看,焦炭行業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一個中間行業,甚至不能稱其為一個獨立的行業,長期利潤率處于接近于0-5%的低水平,原因在于焦炭消費嚴重依賴于鋼鐵行業的需求,而原料來源又受制于煤炭行業。鋼鐵行業需求占焦炭消費量80%以上,目前來看,鋼材尚未從需求淡季走出,現貨市場幾乎沒有成交量,造成鋼材社會庫存劇增,供大于需較為嚴重。受需求清淡制約,焦炭價格近期難有較大行情,小幅回落的概率較大。從上游成本來看,焦炭的成本90%以上為焦煤,焦炭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國內焦煤價格,也受國際焦煤價格影響。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洪災導致國際焦煤價格高漲,帶動國內焦煤市場上行,進而推動下游焦炭上漲,另外,原油的持續上漲對于煤炭類能源市場也起到一定帶動作用。成本支撐使得焦炭價格下行空間有限,整體上,焦炭近期維持震蕩格局較大。
總而言之,在通脹預期增強、各國緊縮性政策不斷出臺的背景下,目前國內大宗商品市場在反彈之后回落風險加大,焦炭恐難獨善其身。另外,從基本面來看,焦炭或在成本支撐和需求清淡的博弈中形成 “牛皮市”。因此,我們認為,焦炭上市首日,受資金推動或有一定表現,之后,行情將回歸自身特征,交投活躍度有所下降,整體走勢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