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多國開始對利比亞卡扎菲政權展開聯合軍事打擊,讓正面臨復蘇的世界經濟又將接受一次重大考驗。有關專家表示,如果利比亞局勢進一步蔓延和惡化,加上日本大地震的影響,全球經濟將再度承受巨大壓力,全球經濟面臨“二次探底”風險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日本天災余震未平,利比亞“人禍”再度升級。伴隨西方多國從本月19日晚開始對利比亞卡扎菲政權展開聯合軍事打擊,本不太平的全球政經局勢再添動蕩。在這個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多事之“春”,世界經濟正面臨其啟動復蘇以來的又一次重大考驗。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劉友法本月21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利比亞局勢進一步蔓延和惡化,那么承受天災人禍雙重打擊的全球經濟將不排除面臨“二次探底”風險的可能。
利比亞事件輻射中東北非地區
自去年底突尼斯發生騷亂以來,中東北非地區的政治和社會動蕩持續醞釀、不斷升級,直至過去兩天借由利比亞局勢的最新進展達到激化的頂峰。因此,利比亞帶給人們的擔憂遠不僅僅是一個日產油量占全球供給量2%的產油國的何去何從,而是在全球處于重要能源戰略地位的整個中東北非地區的未來。
劉友法認為,利比亞事件的升級將對該地區構成至少四方面影響。首先,這一場政治與社會動蕩將透過利比亞直接輻射到所有“問題國家”,令所有國情相同的經濟體都有可能感染上所謂“街頭革命”的病毒。事實上,利比亞狀況的惡化已經直接加劇了巴林、也門等國的緊張局勢,而過去幾個月發生在突尼斯和埃及的“政權易手”則不可避免地會鼓動更多的以推翻政權為目的的“街頭革命”。因此,這種動蕩“極有可能會向該地區更大范圍擴散,并引發更多國家面臨執政危機”。
其次,持續蔓延的政治、社會動蕩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人員財產損失,擾亂正常的生產和市場秩序,給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負面影響。“這也說明‘街頭革命’不可能真正地解決問題并改善國家經濟,因為穩定是任何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劉友法表示。
第三,利比亞局勢的惡化已然觸發國際軍事干預,這將在更大程度上導致該地區力量對比的重新排位和洗牌。比如伊拉克戰爭之后,伊拉克在中東地區的地位顯著下降,而伊朗成為最大受益者,地位較之伊戰前大為突出。同樣,此次利比亞遭遇西方多國制裁和打擊,無論最終如何收場,該國在本地區的地位無疑會大大下降,而為其它國家留下地位上升的空間。
最后,這場動亂將引發大國對中東北非地區政策的調整。比如目前法國是政策調整最為激進的,美、英等國緊隨其后。伴隨局勢的演變,俄羅斯、中國等也將不得不調整策略。“從這個角度來看,整個中東北非地區未來的局勢演進將經歷一個大發展的過程。”劉友法表示。
高油價或將全球經濟拖入“二次衰退”
相比于利比亞事件對所在地區的影響,最令全球投資者擔心的還是世界經濟可能因此遭遇的沖擊。自2009年全球性經濟復蘇初現綠芽至今,投資者對于本輪復蘇的一波三折已經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然而,10天之內人們先后目睹日本大地震與西方軍事干預利比亞這樣的爆炸級事件,這使得投資者的心理承受力面臨巨大考驗。
眼下,日本核泄漏危機雖漸趨平穩,但其潛在威脅尚不易量化,這令不少此前樂觀看待地震影響的經濟學家漸趨謹慎。根據世界銀行21日發布的報告,日本大地震和海嘯將使日本今年GDP減少0.5個百分點,而日本消費需求以及工業生產的短期回落會對亞洲其他經濟體產生不利影響,因為日本在東亞產業鏈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在這一前景看淡的大背景下,利比亞局勢的最新進展可以說是在全球經濟的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
劉友法認為,利比亞事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將主要反映在其可能給全球市場帶來的波動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包括石油和其它資源在內的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目前,利比亞原油日產量已從危機前的160萬桶劇減至不足40萬桶,甚至面臨全面停產的危險。更讓人擔憂的是,其局勢動蕩觸發的是整個地區的地緣政治風險,這就意味著產量占據全球極大權重的產油廠和輸油管道都可能在未來面臨“罷工”風險。
受此影響,此前因日本地震而大幅回落的國際油價在本周一又重拾升勢。截至記者發稿前,紐約商交所電子盤4月份交割的原油期價較前一交易日大漲2.3%至每桶103.35美元,同期交割的倫敦北海布倫特原油亦上揚2%至每桶116.22美元。劉友法認為,如果中東北非局勢繼續惡化,國際油價和資源價格將面臨更大上漲壓力,而這將提高包括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在內的所有經濟體的生產成本,并有可能帶來更大范圍的通脹壓力。“當脆弱復蘇遭遇洶涌的通脹壓力,最壞的情況就是全球復蘇遭遇巨大挫折,甚至不排除‘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劉友法表示。
中國海外投資策略面臨考驗
同為全球化經濟的參與者,利比亞局勢的動蕩對中國同樣會產生影響。第一個影響來自于幾乎可以確定的油價上揚。雖然利比亞不是中國原油進口的主要來源,不會給中國用油企業帶來直接的供應沖擊,但國際市場油價的普遍上揚將有可能會加劇中國面臨的輸入性通脹威脅。
第二個也是更為直接的影響就是中國在非投資安全及未來策略調整。此次中國從利比亞撤僑3.6萬人的壯舉令全世界驚嘆,然而中國僑民占利比亞僑民總數四分之一的事實也充分說明了中國在利投資的規模。數據顯示,目前僅中交建設、中國鐵建和中工集團三家公司在利投資就達到140億元人民幣。劉友法認為,非洲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而利比亞局勢升級凸顯出該地區地緣政治風險可能給中國企業帶來的利益損失。雖然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戰略不應因為一時一事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但在具體策略上可能需要有所調整。比如,中國企業在非洲未來的投資可行性研究中可能需要更多地考慮地緣政治因素,調高對安全負擔的估算,從而在策略層面降低利益受損的程度。
日本天災余震未平,利比亞“人禍”再度升級。伴隨西方多國從本月19日晚開始對利比亞卡扎菲政權展開聯合軍事打擊,本不太平的全球政經局勢再添動蕩。在這個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多事之“春”,世界經濟正面臨其啟動復蘇以來的又一次重大考驗。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劉友法本月21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利比亞局勢進一步蔓延和惡化,那么承受天災人禍雙重打擊的全球經濟將不排除面臨“二次探底”風險的可能。
利比亞事件輻射中東北非地區
自去年底突尼斯發生騷亂以來,中東北非地區的政治和社會動蕩持續醞釀、不斷升級,直至過去兩天借由利比亞局勢的最新進展達到激化的頂峰。因此,利比亞帶給人們的擔憂遠不僅僅是一個日產油量占全球供給量2%的產油國的何去何從,而是在全球處于重要能源戰略地位的整個中東北非地區的未來。
劉友法認為,利比亞事件的升級將對該地區構成至少四方面影響。首先,這一場政治與社會動蕩將透過利比亞直接輻射到所有“問題國家”,令所有國情相同的經濟體都有可能感染上所謂“街頭革命”的病毒。事實上,利比亞狀況的惡化已經直接加劇了巴林、也門等國的緊張局勢,而過去幾個月發生在突尼斯和埃及的“政權易手”則不可避免地會鼓動更多的以推翻政權為目的的“街頭革命”。因此,這種動蕩“極有可能會向該地區更大范圍擴散,并引發更多國家面臨執政危機”。
其次,持續蔓延的政治、社會動蕩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人員財產損失,擾亂正常的生產和市場秩序,給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負面影響。“這也說明‘街頭革命’不可能真正地解決問題并改善國家經濟,因為穩定是任何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劉友法表示。
第三,利比亞局勢的惡化已然觸發國際軍事干預,這將在更大程度上導致該地區力量對比的重新排位和洗牌。比如伊拉克戰爭之后,伊拉克在中東地區的地位顯著下降,而伊朗成為最大受益者,地位較之伊戰前大為突出。同樣,此次利比亞遭遇西方多國制裁和打擊,無論最終如何收場,該國在本地區的地位無疑會大大下降,而為其它國家留下地位上升的空間。
最后,這場動亂將引發大國對中東北非地區政策的調整。比如目前法國是政策調整最為激進的,美、英等國緊隨其后。伴隨局勢的演變,俄羅斯、中國等也將不得不調整策略。“從這個角度來看,整個中東北非地區未來的局勢演進將經歷一個大發展的過程。”劉友法表示。
高油價或將全球經濟拖入“二次衰退”
相比于利比亞事件對所在地區的影響,最令全球投資者擔心的還是世界經濟可能因此遭遇的沖擊。自2009年全球性經濟復蘇初現綠芽至今,投資者對于本輪復蘇的一波三折已經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然而,10天之內人們先后目睹日本大地震與西方軍事干預利比亞這樣的爆炸級事件,這使得投資者的心理承受力面臨巨大考驗。
眼下,日本核泄漏危機雖漸趨平穩,但其潛在威脅尚不易量化,這令不少此前樂觀看待地震影響的經濟學家漸趨謹慎。根據世界銀行21日發布的報告,日本大地震和海嘯將使日本今年GDP減少0.5個百分點,而日本消費需求以及工業生產的短期回落會對亞洲其他經濟體產生不利影響,因為日本在東亞產業鏈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在這一前景看淡的大背景下,利比亞局勢的最新進展可以說是在全球經濟的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
劉友法認為,利比亞事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將主要反映在其可能給全球市場帶來的波動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包括石油和其它資源在內的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目前,利比亞原油日產量已從危機前的160萬桶劇減至不足40萬桶,甚至面臨全面停產的危險。更讓人擔憂的是,其局勢動蕩觸發的是整個地區的地緣政治風險,這就意味著產量占據全球極大權重的產油廠和輸油管道都可能在未來面臨“罷工”風險。
受此影響,此前因日本地震而大幅回落的國際油價在本周一又重拾升勢。截至記者發稿前,紐約商交所電子盤4月份交割的原油期價較前一交易日大漲2.3%至每桶103.35美元,同期交割的倫敦北海布倫特原油亦上揚2%至每桶116.22美元。劉友法認為,如果中東北非局勢繼續惡化,國際油價和資源價格將面臨更大上漲壓力,而這將提高包括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在內的所有經濟體的生產成本,并有可能帶來更大范圍的通脹壓力。“當脆弱復蘇遭遇洶涌的通脹壓力,最壞的情況就是全球復蘇遭遇巨大挫折,甚至不排除‘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劉友法表示。
中國海外投資策略面臨考驗
同為全球化經濟的參與者,利比亞局勢的動蕩對中國同樣會產生影響。第一個影響來自于幾乎可以確定的油價上揚。雖然利比亞不是中國原油進口的主要來源,不會給中國用油企業帶來直接的供應沖擊,但國際市場油價的普遍上揚將有可能會加劇中國面臨的輸入性通脹威脅。
第二個也是更為直接的影響就是中國在非投資安全及未來策略調整。此次中國從利比亞撤僑3.6萬人的壯舉令全世界驚嘆,然而中國僑民占利比亞僑民總數四分之一的事實也充分說明了中國在利投資的規模。數據顯示,目前僅中交建設、中國鐵建和中工集團三家公司在利投資就達到140億元人民幣。劉友法認為,非洲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而利比亞局勢升級凸顯出該地區地緣政治風險可能給中國企業帶來的利益損失。雖然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戰略不應因為一時一事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但在具體策略上可能需要有所調整。比如,中國企業在非洲未來的投資可行性研究中可能需要更多地考慮地緣政治因素,調高對安全負擔的估算,從而在策略層面降低利益受損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