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兩個月的醞釀、發酵,海灣地區地緣危機上周末再度升級。在此背景下,置身“風暴眼”的利比亞石油大臣舒克里·賈內姆公開宣稱,地緣政治危機令利比亞的原油生產“可能出現完全停滯”。
種種跡象表明,此前因日本大地震發生而一度遠離人們關注視線的地緣政治局勢,正在重新成為國際油價短期走勢的主導因素。
與此同時,中東地區不穩定因素的持續爆發,也可能導致各經濟體對該區域的能源依賴加速弱化,從而使全球能源市場供應分布和能源種類均勻化的趨勢有所加快。
利比亞可能“斷油”
賈內姆是在19日中東地緣危機升級后做出上述表態的。他表示,由于外國公司陸續撤離,目前利比亞的原油日產量僅有40萬桶;他強調利比亞無意違背任何產油承諾,并呼吁外國能源公司重回利比亞進行生產,以激活該國“可能出現完全停滯”的原油生產。
國際能源機構發布的全球原油市場月報顯示,在中東地緣政治不穩定局勢持續發酵的2月,利比亞日原油供應量由1月的158萬桶減至138.5萬桶;而鑒于當前更加動蕩的形勢,上述數據在3月的繼續銳減料將難以避免。
看空原油供應環節的市場預期,很快傳導到了國際油價的變動趨勢上。此前因日本大地震而有所回落的國際油價,在中東地緣危機升級的推動下重返100美元每桶關鍵水平線上方。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卜若柏指出,作為全球原油市場重要輸出地區的中東,其地緣政治狀況始終都對國際油價有著的重要影響力,在日本大地震發生已一周有余的情況下,中東地緣因素正重新成為國際油價的短期主導因素。此前在上周早些時候,EIA在預計國際油價穩定于100美元左右時,其依據便是“中東局勢可望快速恢復穩定”。
油價預期各異
西方媒體指出,歐美油價18日均呈小幅下滑走勢,主因在于市場上曾出現中東地緣危機可能快速結束的傳聞;但該區域局勢反而升級,導致油價蓄積了大量的上揚動能。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大地震的后續狀況可能對沖掉部分上行動力,從而使得近期的油價漲勢相對平緩;而一旦日本因進入災后重建工作而提升原油需求量,且屆時中東地區仍未恢復平穩,國際油價或在中期進入快速攀升通道。
但也有觀察人士認為,地緣危機的升級事實上是中東地區動蕩因素的一種集中爆發與釋放,在區域緊張氛圍快速消散后,國際油價將重回90美元每桶左右。20日,中東主要股市多數上揚似乎也支持著這種觀點,其中沙特股市的當日漲幅高達4.34%。
與此同時,國際能源巨頭們也對油價前景問題出言謹慎。英國石油公司和奧地利OMV集團均表示“將對中東局勢和國際原油市場走勢保持密切關注”。數據顯示,在中東地區出現地緣緊張狀況后,國際油價已累計上揚超過10%,其間漲幅一度接近20%。
對于上述觀點“博弈”,卜若柏強調,當前國際油價預期的不確定性,或將對大宗商品期貨投資者的選擇產生重大影響,這可能發生的變化之間也存在“博弈”。一方面,更大投資獲利潛能的存在將促使更多投機者進入原油期貨市場,從而推升近期原油期價;另一方面,更多的投資者將選擇遠期合約進行投資,而這又會加大近期合約價格的下行壓力。
或掣肘全球復蘇
西方媒體指出,高油價將加大全球各經濟體推動經濟復蘇所花費的成本,特別是在中東地區優質原油供應環節遭受沖擊的背景下。
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對全球經濟本年度增長前景展開預期時,所做結論的一個重要前提便是年度國際原油均價在90美元至95美元區間;而一旦中東地緣緊張局勢無法得到快速解決,全球經濟復蘇進程將面臨巨大的額外成本壓力。
而從長期看,中東地區在全球原油市場上的影響力或將受到削弱,而這也將導致全球能源市場供應分布均勻化趨勢的加速。中國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明指出,盡管以中東經濟體為主要成員的石油輸出國組織仍試圖通過提前增產來平抑國際油價,但全球其它經濟體在中東以外“找油”的步伐從未停歇。
目前,俄羅斯已在中亞地區開啟了東西伯利亞太平洋原油系統;而獲得來俄大規模開采原油資源資格的巴西石油,更是在去年實施了高達800億美元的資金募集。而儲量豐富、開發時間較短的海洋石油,也逐漸成為各國能源巨頭爭奪的焦點。
此外,能源種類的均勻化進程也在加速。在原油價格飆升和“后危機時代”新產業發展需求的雙重推動下,太陽能、風能、沼氣等替代能源也正在獲得越來越廣闊的發展空間。
渣打銀行3月16日發布報告認為,如果油價上漲時間過長或漲幅過大,必然會沖擊到全球經濟的增長動能。
報告稱,目前石油市場的狀態是需求強勁,但供給風險日增,突發性地緣政治事件或供給沖擊造成油價暫時性沖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即使不論地緣政治和供給缺口風險,油市供給吃緊的問題也已延續了一整年,預計今年仍將持續緊張,最多只會在進入二季度時,因季節性緣故而稍微舒緩。而未來若油價仍持續居高不下,必然會因侵蝕消費需求而削弱全球經濟增長動能。
分析師從三個方面考察高油價影響認為,從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率兩項指標看,新興市場的通脹風險早在糧食和能源價格此輪大漲之前就已存在,未來隨著補貼政策的漸次出爐,必然會加重相關經濟體的財政負擔,其中,馬來西亞和印度在此方面的風險正逐漸升高。從經濟增長率敏感度方面看,各經濟體表現大體一致,開放程度高的經濟體,如香港和新加坡等受到的沖擊更大。從經常賬戶敏感度方面看,南非因受制于石油仰賴進口,當油價高漲時,會受到極大沖擊,但較為有利的是當地煤礦蘊藏豐富,因此煤價和油價的關聯性可在這方面有效地發揮作用。中國、韓國和印度在這方面同樣是大輸家,但受到的沖擊規模比南非小,新加坡和臺灣也無法避免受到沖擊,還好這兩個經濟體應有足夠的能力應付高油價的沖擊。
——訪拉扎德投資組合董事總經理坦普
中東局勢激化讓國際油價猛漲,大有蓋過日本核安全問題之勢。接受本報記者專訪的拉扎德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組合董事總經理羅納德·坦普認為,戰爭對油價的影響僅可看作供應鏈方面出現的短期憂患,由于未來需求仍將十分強勁,油價長期趨勢仍將走高。
短期飆升
目前,中東北非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激化。由于中東地區是石油重要的生產國和提供商,該地區的沖突對世界油價的沖擊可想而知。坦普認為,目前油價走高主要因為投資者擔心利比亞局勢升級可能會使利比亞的石油出口徹底中斷。如果緊張局勢擴散到海灣地區,將影響到整個地區的石油供應。
但是他表示,戰爭對油價的影響僅可看作供應鏈方面出現的短期憂患,推高油價的關鍵因素在于強勁需求。
日本局勢對油價的影響也可看作短期因素。作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日本每日消費原油440萬桶,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日本地震導致油價短期下跌,首先是因為核泄漏情況日益嚴重,導致投資者恐慌性拋售。其次,投資者擔心地震對日本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從而降低對石油的需求。如果核設施進一步被破壞,核擴散進一步加大,那么短期內會降低原油需求。但如果日本最終控制住了核擴散問題并開始重建,那么勢必會提高原油需求,進一步推高油價。
另外,坦普指出,本次地震還導致日本20%的煉油設施暫時關閉及停產,如果日本煉油廠無法及時恢復常態,那么該國對汽油、柴油和噴氣燃料的需求將飆升。這樣一來,全球供應商,包括美國加州的煉油廠都將從中獲利。
長期看漲
坦普認為,目前雖然油價飆升,卻并沒有偏離基本面。長期來看油價趨升是必然趨勢。主要原因在于新興市場國家需求量非常旺盛,這些國家面臨城市化、完善基礎設施等任務,必將進一步推高油價。
他表示,相比新興市場國家,經合組織成員國原油需求平穩,有的甚至出現萎縮。2004年,經合組織國家原油需求為每日80萬桶,2006年出現負增長。而新興市場國家需求從2004年的每日210萬桶,歷經了2009年70萬桶低谷,在2010年回升,目前達每日平均130萬桶的數量,并仍呈現上漲趨勢。以金磚四國為例,同1985年相比,金磚四國的原油消費量占世界原油總消費量的比重增加了約5%,占20.11%。
除上述四國外,新興市場國家還包括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南非等。他認為,隨著這些國家經濟增長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工業生產速度和個人消費必然加快,原油需求亦將穩步抬升。
至于油價對美國的影響,坦普表示,由于美國石油只有不到14%由中東進口,對該地區石油的依賴程度不是很高。而且,美國將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釋放“戰略石油儲備”等來平抑油價,雖然美國家庭及商業對原油依賴度很高,但未來油價仍在可控范圍之內。
另外,歐美等發達經濟體正在著力發展替代性新能源,對高能耗、高污染的能源需求正不斷下降,所以,未來發達經濟體特別是美國對原油的需求將慢慢回落。
利比亞當地時間3月19日晚,法國、英國和美國等國的戰機或艦艇向利比亞有關目標實施了軍事打擊。分析人士認為,參戰各國以執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為名對利比亞進行軍事打擊,必將加劇利比亞局勢動蕩,對利比亞和參戰國家帶來種種影響,特別是從長期來看,軍事打擊的影響殊難預料。
19日下午,法國在巴黎召開落實聯合國安理會有關利比亞決議的國際會議,法國總統薩科齊在會后說,若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未能履行決議即刻停火,有關各方將通過包括軍事手段在內的一切方式迫使決議得到落實。
法國媒體19日援引軍方的消息說,法國戰機當天已在利比亞進行了4次軍事打擊行動,摧毀了數輛卡扎菲軍隊的裝甲車。巴黎時間17時45分左右,法國戰機在利比亞對卡扎菲軍隊的一部軍車開火,對利比亞實施首次空中打擊。之后幾個小時里,法國“陣風”和“幻影-2000”戰機又進行了3次空襲,摧毀了數輛卡扎菲軍隊的裝甲車。
正在巴西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19日說,他已授權美軍對利比亞采取“有限軍事行動”,而且“行動已經開始”。但他重申美國不會向利比亞派遣地面部隊。
美軍參謀部主任威廉·戈特尼19日在五角大樓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部署在地中海的美軍和英軍軍艦與潛艇當天向利比亞發射了110枚至112枚“戰斧”巡航導彈,襲擊了利比亞的20多處防空設施。這次軍事行動名為“奧德賽黎明”,除了美國與英國,參與行動的還有法國、加拿大和意大利。
利比亞總人民大會秘書長穆罕默德·茲韋19日晚證實,首都的黎波里和東部城市米蘇拉塔遭到了來自某些西方國家的導彈襲擊,造成平民傷亡,建筑設施嚴重毀壞。
利比亞國家電視臺20日報道,目前已有48人在空襲中死亡,另有150人受傷。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19日說:“現在應該打開武器庫,用各種武器武裝所有民眾,以捍衛利比亞的獨立、領土完整和榮譽。”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20日說,中方對多國部隊向利比亞進行軍事打擊表示遺憾。她說,中方希望利比亞局勢盡快恢復穩定,避免武裝沖突升級造成更多平民傷亡。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盧卡舍維奇19日表示,俄對部分國家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為由,對利比亞采取軍事行動表示遺憾。俄羅斯強烈呼吁利比亞所有各方以及參與軍事行動的國家立即停火并停止暴力行為,采取一切措施避免殃及平民。
非洲聯盟利比亞問題專門委員會19日在毛里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舉行會議,反對對利比亞的任何形式的外國軍事干涉。該委員會成員、毛里塔尼亞總統阿齊茲在會議上發表講話說,利比亞局勢要求采取緊急行動,為利比亞目前面臨的“非常嚴重的危機”找到一個“非洲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必須考慮到尊重利比亞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以及拒絕任何形式的外來軍事干涉。
葡萄牙和捷克分別表示,不會參與在利比亞的任何軍事行動。考慮到目前利比亞局勢,將準備向利比亞提供可能的人道主義援助。
日本外相松本剛明20日說,日本政府基于要求利比亞當局立即停止行使暴力的立場,支持聯合國會員國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對利比亞采取措施。
日本爆發地震與核危機、中東北非地緣政治局勢升級、中國央行再度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一系列突發事件令大宗商品市場風云變幻。有分析認為,在全球寬松貨幣政策背景下,推動國內外大宗商品上漲的動因依然存在。不過,在新老因素疊加影響下,特別是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商品波動無疑將更為劇烈。
大宗商品強勁反彈
上周,日本及中東北非局勢發展狀況輪流主導原油等大宗商品市場走勢。上周五,盡管中國宣布將再度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但歐元走強并帶動多數大宗商品回升,其中黃金、農產品等漲幅顯著,倫敦基本金屬也多數收高。不過原油則因利比亞宣布停火而小幅下滑。
投資者的避險需求提振金價走勢,對日本核危機的擔憂和七國集團對日元匯率的聯合干預行動蓋過了利比亞停火的影響。從外匯市場來看,干預行動提振歐元兌美元升至四個月高位1.4136美元。受此影響,上周五紐約商品交易所最活躍的4月期金合約收漲11.90美元,或0.9%,報1416.10美元/盎司。
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上周五則小幅下滑,此前利比亞雖宣布停火,但市場對這場沖突會很快結束仍存質疑。紐交所4月原油期貨最終收低35美分,或0.4%,結算價報每桶101.07美元。洲際交易所5月布蘭特原油期貨下滑97美分,或0.8%,結算價報每桶113.93美元,從稍早觸及的高位117.29美元大幅回落。
據交易商介紹,原油期貨價格盤中大幅震蕩,在聯合國投票通過在利比亞設禁飛區后,紐約油價大漲2%,但在利比亞外交部長宣布停火后原油價格突然又逆轉漲勢。
這位交易商介紹,上周五商品市場成交普遍低于平均水平,因交易商仍不愿在日本核危機持續及中東北非局勢不穩時做大的押注。而中國再度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以及產油大國沙特周邊國家的不安局勢持續也令原油等大宗商品前景不明,紐約原油期貨隱含波動性水準接近6月來最高。
“不定時炸彈”相繼爆炸
“利比亞危機升級、中國上調存準率、日本核輻射問題都是短期影響市場的‘不定時炸彈’,這些因素對期貨市場影響較大。”華泰長城期貨公司分析師施文竹介紹,雖然利比亞國土面積、人口、工業情況、基本金屬生產、消費占全球比重都不大,但中東北非整體局勢的穩定成為市場普遍擔憂。
此外,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3月25日起上調存準率0.5個百分點至20%,屬歷史高位。上一次調整時間是2月24日。這是央行今年以來第三次統一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粗略估算,此次上調后,央行可一次性凍結銀行體系流動性3600億元左右。據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介紹,上周五央行已將存款準備金率提至20%,再加上發行央行票據給商業銀行、對貸款的額度進行控制等措施,現在我國30%的貨幣量已被央行“鎖定”,不能流通。他認為,央行這一年多來回收了大量貨幣,使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得到改善。
日本核泄漏仍左右著商品市場神經。受此影響,上周初投資者拋售商品期貨等風險資產,一度令農產品市場低迷情緒擴大。然而,上周四全球商品市場猛漲,因對日本核危機影響的擔憂減弱,且由于中東局勢動蕩提振原油期貨,推動主要指數實現19個月來最大單日漲幅。而美元下跌則提振了風險資產的買盤需求。有分析認為,盡管當前國際形勢仍未明晰,但市場對上述不確定性因素對經濟影響有限的預期上升。
日本地震對農產品的影響更大。不過,據分析人士介紹,目前全球糧食緊張,即使日本進口下降別的國家也能填補。日本災后重建可能要集中且大量進口農產品,這對價格構成良好的支撐作用,災后重建對價格的影響要大于災難的破壞,糧食價格下跌幅度或許將小于上升幅度,糧食的整體走勢應該是震蕩提升,不應是大幅回落。
種種跡象表明,此前因日本大地震發生而一度遠離人們關注視線的地緣政治局勢,正在重新成為國際油價短期走勢的主導因素。
與此同時,中東地區不穩定因素的持續爆發,也可能導致各經濟體對該區域的能源依賴加速弱化,從而使全球能源市場供應分布和能源種類均勻化的趨勢有所加快。
利比亞可能“斷油”
賈內姆是在19日中東地緣危機升級后做出上述表態的。他表示,由于外國公司陸續撤離,目前利比亞的原油日產量僅有40萬桶;他強調利比亞無意違背任何產油承諾,并呼吁外國能源公司重回利比亞進行生產,以激活該國“可能出現完全停滯”的原油生產。
國際能源機構發布的全球原油市場月報顯示,在中東地緣政治不穩定局勢持續發酵的2月,利比亞日原油供應量由1月的158萬桶減至138.5萬桶;而鑒于當前更加動蕩的形勢,上述數據在3月的繼續銳減料將難以避免。
看空原油供應環節的市場預期,很快傳導到了國際油價的變動趨勢上。此前因日本大地震而有所回落的國際油價,在中東地緣危機升級的推動下重返100美元每桶關鍵水平線上方。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卜若柏指出,作為全球原油市場重要輸出地區的中東,其地緣政治狀況始終都對國際油價有著的重要影響力,在日本大地震發生已一周有余的情況下,中東地緣因素正重新成為國際油價的短期主導因素。此前在上周早些時候,EIA在預計國際油價穩定于100美元左右時,其依據便是“中東局勢可望快速恢復穩定”。
油價預期各異
西方媒體指出,歐美油價18日均呈小幅下滑走勢,主因在于市場上曾出現中東地緣危機可能快速結束的傳聞;但該區域局勢反而升級,導致油價蓄積了大量的上揚動能。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大地震的后續狀況可能對沖掉部分上行動力,從而使得近期的油價漲勢相對平緩;而一旦日本因進入災后重建工作而提升原油需求量,且屆時中東地區仍未恢復平穩,國際油價或在中期進入快速攀升通道。
但也有觀察人士認為,地緣危機的升級事實上是中東地區動蕩因素的一種集中爆發與釋放,在區域緊張氛圍快速消散后,國際油價將重回90美元每桶左右。20日,中東主要股市多數上揚似乎也支持著這種觀點,其中沙特股市的當日漲幅高達4.34%。
與此同時,國際能源巨頭們也對油價前景問題出言謹慎。英國石油公司和奧地利OMV集團均表示“將對中東局勢和國際原油市場走勢保持密切關注”。數據顯示,在中東地區出現地緣緊張狀況后,國際油價已累計上揚超過10%,其間漲幅一度接近20%。
對于上述觀點“博弈”,卜若柏強調,當前國際油價預期的不確定性,或將對大宗商品期貨投資者的選擇產生重大影響,這可能發生的變化之間也存在“博弈”。一方面,更大投資獲利潛能的存在將促使更多投機者進入原油期貨市場,從而推升近期原油期價;另一方面,更多的投資者將選擇遠期合約進行投資,而這又會加大近期合約價格的下行壓力。
或掣肘全球復蘇
西方媒體指出,高油價將加大全球各經濟體推動經濟復蘇所花費的成本,特別是在中東地區優質原油供應環節遭受沖擊的背景下。
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對全球經濟本年度增長前景展開預期時,所做結論的一個重要前提便是年度國際原油均價在90美元至95美元區間;而一旦中東地緣緊張局勢無法得到快速解決,全球經濟復蘇進程將面臨巨大的額外成本壓力。
而從長期看,中東地區在全球原油市場上的影響力或將受到削弱,而這也將導致全球能源市場供應分布均勻化趨勢的加速。中國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明指出,盡管以中東經濟體為主要成員的石油輸出國組織仍試圖通過提前增產來平抑國際油價,但全球其它經濟體在中東以外“找油”的步伐從未停歇。
目前,俄羅斯已在中亞地區開啟了東西伯利亞太平洋原油系統;而獲得來俄大規模開采原油資源資格的巴西石油,更是在去年實施了高達800億美元的資金募集。而儲量豐富、開發時間較短的海洋石油,也逐漸成為各國能源巨頭爭奪的焦點。
此外,能源種類的均勻化進程也在加速。在原油價格飆升和“后危機時代”新產業發展需求的雙重推動下,太陽能、風能、沼氣等替代能源也正在獲得越來越廣闊的發展空間。
渣打銀行3月16日發布報告認為,如果油價上漲時間過長或漲幅過大,必然會沖擊到全球經濟的增長動能。
報告稱,目前石油市場的狀態是需求強勁,但供給風險日增,突發性地緣政治事件或供給沖擊造成油價暫時性沖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即使不論地緣政治和供給缺口風險,油市供給吃緊的問題也已延續了一整年,預計今年仍將持續緊張,最多只會在進入二季度時,因季節性緣故而稍微舒緩。而未來若油價仍持續居高不下,必然會因侵蝕消費需求而削弱全球經濟增長動能。
分析師從三個方面考察高油價影響認為,從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率兩項指標看,新興市場的通脹風險早在糧食和能源價格此輪大漲之前就已存在,未來隨著補貼政策的漸次出爐,必然會加重相關經濟體的財政負擔,其中,馬來西亞和印度在此方面的風險正逐漸升高。從經濟增長率敏感度方面看,各經濟體表現大體一致,開放程度高的經濟體,如香港和新加坡等受到的沖擊更大。從經常賬戶敏感度方面看,南非因受制于石油仰賴進口,當油價高漲時,會受到極大沖擊,但較為有利的是當地煤礦蘊藏豐富,因此煤價和油價的關聯性可在這方面有效地發揮作用。中國、韓國和印度在這方面同樣是大輸家,但受到的沖擊規模比南非小,新加坡和臺灣也無法避免受到沖擊,還好這兩個經濟體應有足夠的能力應付高油價的沖擊。
——訪拉扎德投資組合董事總經理坦普
中東局勢激化讓國際油價猛漲,大有蓋過日本核安全問題之勢。接受本報記者專訪的拉扎德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組合董事總經理羅納德·坦普認為,戰爭對油價的影響僅可看作供應鏈方面出現的短期憂患,由于未來需求仍將十分強勁,油價長期趨勢仍將走高。
短期飆升
目前,中東北非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激化。由于中東地區是石油重要的生產國和提供商,該地區的沖突對世界油價的沖擊可想而知。坦普認為,目前油價走高主要因為投資者擔心利比亞局勢升級可能會使利比亞的石油出口徹底中斷。如果緊張局勢擴散到海灣地區,將影響到整個地區的石油供應。
但是他表示,戰爭對油價的影響僅可看作供應鏈方面出現的短期憂患,推高油價的關鍵因素在于強勁需求。
日本局勢對油價的影響也可看作短期因素。作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日本每日消費原油440萬桶,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日本地震導致油價短期下跌,首先是因為核泄漏情況日益嚴重,導致投資者恐慌性拋售。其次,投資者擔心地震對日本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從而降低對石油的需求。如果核設施進一步被破壞,核擴散進一步加大,那么短期內會降低原油需求。但如果日本最終控制住了核擴散問題并開始重建,那么勢必會提高原油需求,進一步推高油價。
另外,坦普指出,本次地震還導致日本20%的煉油設施暫時關閉及停產,如果日本煉油廠無法及時恢復常態,那么該國對汽油、柴油和噴氣燃料的需求將飆升。這樣一來,全球供應商,包括美國加州的煉油廠都將從中獲利。
長期看漲
坦普認為,目前雖然油價飆升,卻并沒有偏離基本面。長期來看油價趨升是必然趨勢。主要原因在于新興市場國家需求量非常旺盛,這些國家面臨城市化、完善基礎設施等任務,必將進一步推高油價。
他表示,相比新興市場國家,經合組織成員國原油需求平穩,有的甚至出現萎縮。2004年,經合組織國家原油需求為每日80萬桶,2006年出現負增長。而新興市場國家需求從2004年的每日210萬桶,歷經了2009年70萬桶低谷,在2010年回升,目前達每日平均130萬桶的數量,并仍呈現上漲趨勢。以金磚四國為例,同1985年相比,金磚四國的原油消費量占世界原油總消費量的比重增加了約5%,占20.11%。
除上述四國外,新興市場國家還包括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南非等。他認為,隨著這些國家經濟增長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工業生產速度和個人消費必然加快,原油需求亦將穩步抬升。
至于油價對美國的影響,坦普表示,由于美國石油只有不到14%由中東進口,對該地區石油的依賴程度不是很高。而且,美國將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釋放“戰略石油儲備”等來平抑油價,雖然美國家庭及商業對原油依賴度很高,但未來油價仍在可控范圍之內。
另外,歐美等發達經濟體正在著力發展替代性新能源,對高能耗、高污染的能源需求正不斷下降,所以,未來發達經濟體特別是美國對原油的需求將慢慢回落。
利比亞當地時間3月19日晚,法國、英國和美國等國的戰機或艦艇向利比亞有關目標實施了軍事打擊。分析人士認為,參戰各國以執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為名對利比亞進行軍事打擊,必將加劇利比亞局勢動蕩,對利比亞和參戰國家帶來種種影響,特別是從長期來看,軍事打擊的影響殊難預料。
19日下午,法國在巴黎召開落實聯合國安理會有關利比亞決議的國際會議,法國總統薩科齊在會后說,若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未能履行決議即刻停火,有關各方將通過包括軍事手段在內的一切方式迫使決議得到落實。
法國媒體19日援引軍方的消息說,法國戰機當天已在利比亞進行了4次軍事打擊行動,摧毀了數輛卡扎菲軍隊的裝甲車。巴黎時間17時45分左右,法國戰機在利比亞對卡扎菲軍隊的一部軍車開火,對利比亞實施首次空中打擊。之后幾個小時里,法國“陣風”和“幻影-2000”戰機又進行了3次空襲,摧毀了數輛卡扎菲軍隊的裝甲車。
正在巴西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19日說,他已授權美軍對利比亞采取“有限軍事行動”,而且“行動已經開始”。但他重申美國不會向利比亞派遣地面部隊。
美軍參謀部主任威廉·戈特尼19日在五角大樓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部署在地中海的美軍和英軍軍艦與潛艇當天向利比亞發射了110枚至112枚“戰斧”巡航導彈,襲擊了利比亞的20多處防空設施。這次軍事行動名為“奧德賽黎明”,除了美國與英國,參與行動的還有法國、加拿大和意大利。
利比亞總人民大會秘書長穆罕默德·茲韋19日晚證實,首都的黎波里和東部城市米蘇拉塔遭到了來自某些西方國家的導彈襲擊,造成平民傷亡,建筑設施嚴重毀壞。
利比亞國家電視臺20日報道,目前已有48人在空襲中死亡,另有150人受傷。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19日說:“現在應該打開武器庫,用各種武器武裝所有民眾,以捍衛利比亞的獨立、領土完整和榮譽。”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20日說,中方對多國部隊向利比亞進行軍事打擊表示遺憾。她說,中方希望利比亞局勢盡快恢復穩定,避免武裝沖突升級造成更多平民傷亡。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盧卡舍維奇19日表示,俄對部分國家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為由,對利比亞采取軍事行動表示遺憾。俄羅斯強烈呼吁利比亞所有各方以及參與軍事行動的國家立即停火并停止暴力行為,采取一切措施避免殃及平民。
非洲聯盟利比亞問題專門委員會19日在毛里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舉行會議,反對對利比亞的任何形式的外國軍事干涉。該委員會成員、毛里塔尼亞總統阿齊茲在會議上發表講話說,利比亞局勢要求采取緊急行動,為利比亞目前面臨的“非常嚴重的危機”找到一個“非洲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必須考慮到尊重利比亞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以及拒絕任何形式的外來軍事干涉。
葡萄牙和捷克分別表示,不會參與在利比亞的任何軍事行動。考慮到目前利比亞局勢,將準備向利比亞提供可能的人道主義援助。
日本外相松本剛明20日說,日本政府基于要求利比亞當局立即停止行使暴力的立場,支持聯合國會員國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對利比亞采取措施。
日本爆發地震與核危機、中東北非地緣政治局勢升級、中國央行再度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一系列突發事件令大宗商品市場風云變幻。有分析認為,在全球寬松貨幣政策背景下,推動國內外大宗商品上漲的動因依然存在。不過,在新老因素疊加影響下,特別是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商品波動無疑將更為劇烈。
大宗商品強勁反彈
上周,日本及中東北非局勢發展狀況輪流主導原油等大宗商品市場走勢。上周五,盡管中國宣布將再度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但歐元走強并帶動多數大宗商品回升,其中黃金、農產品等漲幅顯著,倫敦基本金屬也多數收高。不過原油則因利比亞宣布停火而小幅下滑。
投資者的避險需求提振金價走勢,對日本核危機的擔憂和七國集團對日元匯率的聯合干預行動蓋過了利比亞停火的影響。從外匯市場來看,干預行動提振歐元兌美元升至四個月高位1.4136美元。受此影響,上周五紐約商品交易所最活躍的4月期金合約收漲11.90美元,或0.9%,報1416.10美元/盎司。
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上周五則小幅下滑,此前利比亞雖宣布停火,但市場對這場沖突會很快結束仍存質疑。紐交所4月原油期貨最終收低35美分,或0.4%,結算價報每桶101.07美元。洲際交易所5月布蘭特原油期貨下滑97美分,或0.8%,結算價報每桶113.93美元,從稍早觸及的高位117.29美元大幅回落。
據交易商介紹,原油期貨價格盤中大幅震蕩,在聯合國投票通過在利比亞設禁飛區后,紐約油價大漲2%,但在利比亞外交部長宣布停火后原油價格突然又逆轉漲勢。
這位交易商介紹,上周五商品市場成交普遍低于平均水平,因交易商仍不愿在日本核危機持續及中東北非局勢不穩時做大的押注。而中國再度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以及產油大國沙特周邊國家的不安局勢持續也令原油等大宗商品前景不明,紐約原油期貨隱含波動性水準接近6月來最高。
“不定時炸彈”相繼爆炸
“利比亞危機升級、中國上調存準率、日本核輻射問題都是短期影響市場的‘不定時炸彈’,這些因素對期貨市場影響較大。”華泰長城期貨公司分析師施文竹介紹,雖然利比亞國土面積、人口、工業情況、基本金屬生產、消費占全球比重都不大,但中東北非整體局勢的穩定成為市場普遍擔憂。
此外,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3月25日起上調存準率0.5個百分點至20%,屬歷史高位。上一次調整時間是2月24日。這是央行今年以來第三次統一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粗略估算,此次上調后,央行可一次性凍結銀行體系流動性3600億元左右。據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介紹,上周五央行已將存款準備金率提至20%,再加上發行央行票據給商業銀行、對貸款的額度進行控制等措施,現在我國30%的貨幣量已被央行“鎖定”,不能流通。他認為,央行這一年多來回收了大量貨幣,使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得到改善。
日本核泄漏仍左右著商品市場神經。受此影響,上周初投資者拋售商品期貨等風險資產,一度令農產品市場低迷情緒擴大。然而,上周四全球商品市場猛漲,因對日本核危機影響的擔憂減弱,且由于中東局勢動蕩提振原油期貨,推動主要指數實現19個月來最大單日漲幅。而美元下跌則提振了風險資產的買盤需求。有分析認為,盡管當前國際形勢仍未明晰,但市場對上述不確定性因素對經濟影響有限的預期上升。
日本地震對農產品的影響更大。不過,據分析人士介紹,目前全球糧食緊張,即使日本進口下降別的國家也能填補。日本災后重建可能要集中且大量進口農產品,這對價格構成良好的支撐作用,災后重建對價格的影響要大于災難的破壞,糧食價格下跌幅度或許將小于上升幅度,糧食的整體走勢應該是震蕩提升,不應是大幅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