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出現貿易逆差,反映了中國外貿政策和外貿結構正在出現實質性的轉變:中國經濟增長將更多依賴國內需求,政府的政策重點也更加傾向于進口,而非出口。
時隔11個月,中國再次迎來貿易逆差。
海關總署3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2月,中國出口967.4億美元,同比增長僅2.4%,進口1040.4億美元,當月出現73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盡管1月進出口超預期高增長后,市場普遍預期2月出口增速會下降,但是,逆差仍然出人意料。本刊此前的調查顯示,經濟學家普遍預期2月仍為貿易順差,均值為43.8億美元;只有一位經濟學家預期出現逆差,數額也僅為11億美元。
2月逆差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春節因素的影響,并不能改變全年順差的走勢,不過,卻具有重要的信號意義。
如瑞穗證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所指,2月出現貿易逆差,反映了中國外貿政策和外貿結構正在出現實質性的轉變:中國經濟增長將更多依賴國內需求,政府的政策重點也更加傾向于進口,而非出口。
不只是春節因素
幾乎所有的分析,都將春節因素作為此次逆差出現的主要原因。海關總署在新聞稿中即稱,由于春節長假的影響,導致2月出口增長步伐明顯放緩。
“2月的進出口數據出現明顯下滑,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季節性因素作祟。”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表示,由于春節效應,貿易商往往將相應的生產和運輸周期提前至1月,這導致了2月的進出口數據往往出現一定的“失真”。
高盛高華中國經濟學家宋宇也表示,貿易逆差只是受到春節因素干擾的暫時現象。在春節假期之后的幾周內,出口受到的影響遠大于進口,因為出口企業更傾向于延長實際假期。
集裝箱運輸數據印證了這一點。從中國出口集裝箱運輸市場的數據看,2月上、中旬各主要航線貨量較節前明顯下降,雖然各船公司不斷縮減運力,但船公司平均倉位利用率僅能維持八成左右,澳新航線、日本航線利用率甚至不足五成。
分析人士普遍建議,將1月和2月的貿易數據合在一起分析。海關統計顯示,2011年前兩個月,中國出口2474.7億美元,進口2483.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1.3%和36%,增速相對穩定,但累計貿易差額仍為逆差,數值有所減少,為8.9億美元。
“進口顯著走強和出口的逐漸走弱,造成了少見的貿易逆差。”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稱,從最近半年的數據看,出口增速處于波動下行的趨勢中,現在基本回到歷史均值水平。進口增速處在過去半年波動的上限,有顯著走強的趨勢。
在瑞銀證券中國經濟學家汪濤看來,進口的強勁增長反映了內需強勁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兩方面的因素。
她測算,在1月-2月進口36%的同比增速中,鐵礦石和石油價格的上漲合計拉動了6.8個百分點,并使得這兩個月的外貿順差削減了160億美元。剔除價格因素,1月-2月實際進口量同比增速升至21%左右,高于實際出口量10%的增速。
在一段時間內,內需仍將支持進口的高增長。北京領先國際金融資訊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董先安稱,廠商在通脹預期下囤貨,加之中國政府自去年12月以來,加大包括大型設備、原材料、飛機、高端設備和大豆、玉米等產品的采購,進口仍將高速增長,預計逆差可能持續到4月。
而出口方面,情況則復雜一些。從出口國別看,2月中國對美國、日本、歐盟、東盟出口增速同比均出現較大下滑,春節因素可以解釋。但是,從出口商品看,則出現了分化:并非所有的商品出口都出現了下滑。
海關數據顯示,2月焦炭及半焦炭、集裝箱、煤、鋼材、成品油、電動機及發電機、集成電路的出口仍為同比正增長;而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燈具、塑料制品、家具及其零件、鞋類、玩具、服裝及衣著附件的出口下滑幅度均超過10%。即使將1月、2月數據綜合來看,服裝、鞋帽、玩具等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速較此前驟降一半左右。
“春節因素難以解釋這種大幅的下降,”高善文認為,可能的原因是節后的民工荒導致企業開工不足。
最近十年的月度出口波動中,類似的勞動力密集產品出口增速驟降的現象只出現在2007年3月和2008年2月。“這兩年都有較為明顯的民工荒現象,而且2007年的春節是在2月中下旬,春節過后就到了3月,這也解釋了為什么2007年出口驟降出現在3月份。”高善文稱。
國信證券分析師周炳林也認為,出口問題在供給端。1月、2月出口超乎尋常地大升大降,意味著春節后中國出口部門的用工難題在愈演愈烈;而且生產部門在春節前已有一定的預期,并采取了提前生產出貨的防備措施。
“2月的情況本質上更靠近于一種季節性因素——新用工環境下產生的新季節性因素:不同以往,卻可能在未來年份延續。”周炳林稱。
順差降勢已定
盡管逆差意外出現,但是,全年貿易順差的趨勢并未改變。
3月7日舉行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稱,今年進口的增幅會較快,會快于出口,初步判斷,今年中國的貿易順差占GDP的比例可能會進一步下降,“順差的情況可能會改善,但也不能排除個把月有貿易逆差的情況。”
接近決策層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按慣例,陳德銘當時應該已經看到了2月的貿易數據。
“全年逆差的難度比較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小濟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甚至在“十二五”期間,能否出現全年逆差,都尚需觀察。
近期外部領先指數表現良好,2月美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升至61.4,創下 2004年5月以來的新高,歐元區PMI指數也攀升至59的高位,大大高于往年平均值,同時韓國和中國臺灣近期的出口和出口訂單數據均表現強勁。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未來數月中國將再度回歸貿易順差。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即認為,隨著春節擾動的消弭、外需對出口的傳導到位、政策對內需的緊縮效應,貿易結余將回歸順差,2011年全年也將保持順差。
而且,從歷年數據看,下半年的貿易順差通常高于上半年。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稱,平均來看,2002年以來,每年三分之二的貿易順差集中在下半年出現。
中國上次貿易逆差出現在2010年3月,但隨后貿易順差一路上揚,2010年7月即達到287億美元的高位,到年底也基本維持在每月200億美元的水平。“這樣的情況也會在今年重演。”劉利剛稱。
包括安信證券、瑞穗證券在內的多家機構預計,今年全年貿易順差將較去年下降20%-30%。最低的預測來自商務部前副部長魏建國,他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全年順差將降至500億-1000億美元之間,按此計算,降幅會在一半左右。
油價走勢和突發事件,是影響中國順差規模的不確定因素。美銀美林中國經濟學家陸挺估計,油價每上漲1美元,中國順差就會減少19億美元。
由于日本是中國加工貿易中間品的進口來源地和出口目的地,日本地震也會影響到中國外貿。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預計,未來3個-6個月,中國順差都可能在幾十億美元的水平,甚至可能繼續出現逆差。
不過,這些都不足以阻止中國外貿政策的改變。近期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多次表示,今年外貿總的政策指導是“穩出口、擴進口、減順差”。“十二五”規劃的表述,也暗示中國已經放棄了“獎出限進”的老思路,外貿政策正在出現實質性的改變,將更加側重于進口。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包括商務部原副部長張志剛、廖曉淇、魏建國在內的多位代表、委員均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擴大進口最應該做的是降低進口關稅。
目前中國進口關稅總水平為9.8%。陳德銘表示,擴大進口的措施最重要的是從貿易的便利化考慮,至于稅率的問題,也在做一些研究,“就我個人來講,傾向于在這方面有進一步的考慮和推進的。”
他透露,在2010年對所有最不發達國家進口到中國的產品降低47%的關稅的基礎上,將用三年時間單方面對其出口到中國的95%的產品采取零關稅。
除了降低稅率,此前流傳的擴大進口的措施還包含了加大進口貼息力度、資源回運補助等內容。財新《新世紀》記者了解到,本月商務部將專門召開進口工作會議,相關內容或將同時披露。
時隔11個月,中國再次迎來貿易逆差。
海關總署3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2月,中國出口967.4億美元,同比增長僅2.4%,進口1040.4億美元,當月出現73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盡管1月進出口超預期高增長后,市場普遍預期2月出口增速會下降,但是,逆差仍然出人意料。本刊此前的調查顯示,經濟學家普遍預期2月仍為貿易順差,均值為43.8億美元;只有一位經濟學家預期出現逆差,數額也僅為11億美元。
2月逆差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春節因素的影響,并不能改變全年順差的走勢,不過,卻具有重要的信號意義。
如瑞穗證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所指,2月出現貿易逆差,反映了中國外貿政策和外貿結構正在出現實質性的轉變:中國經濟增長將更多依賴國內需求,政府的政策重點也更加傾向于進口,而非出口。
不只是春節因素
幾乎所有的分析,都將春節因素作為此次逆差出現的主要原因。海關總署在新聞稿中即稱,由于春節長假的影響,導致2月出口增長步伐明顯放緩。
“2月的進出口數據出現明顯下滑,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季節性因素作祟。”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表示,由于春節效應,貿易商往往將相應的生產和運輸周期提前至1月,這導致了2月的進出口數據往往出現一定的“失真”。
高盛高華中國經濟學家宋宇也表示,貿易逆差只是受到春節因素干擾的暫時現象。在春節假期之后的幾周內,出口受到的影響遠大于進口,因為出口企業更傾向于延長實際假期。
集裝箱運輸數據印證了這一點。從中國出口集裝箱運輸市場的數據看,2月上、中旬各主要航線貨量較節前明顯下降,雖然各船公司不斷縮減運力,但船公司平均倉位利用率僅能維持八成左右,澳新航線、日本航線利用率甚至不足五成。
分析人士普遍建議,將1月和2月的貿易數據合在一起分析。海關統計顯示,2011年前兩個月,中國出口2474.7億美元,進口2483.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1.3%和36%,增速相對穩定,但累計貿易差額仍為逆差,數值有所減少,為8.9億美元。
“進口顯著走強和出口的逐漸走弱,造成了少見的貿易逆差。”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稱,從最近半年的數據看,出口增速處于波動下行的趨勢中,現在基本回到歷史均值水平。進口增速處在過去半年波動的上限,有顯著走強的趨勢。
在瑞銀證券中國經濟學家汪濤看來,進口的強勁增長反映了內需強勁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兩方面的因素。
她測算,在1月-2月進口36%的同比增速中,鐵礦石和石油價格的上漲合計拉動了6.8個百分點,并使得這兩個月的外貿順差削減了160億美元。剔除價格因素,1月-2月實際進口量同比增速升至21%左右,高于實際出口量10%的增速。
在一段時間內,內需仍將支持進口的高增長。北京領先國際金融資訊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董先安稱,廠商在通脹預期下囤貨,加之中國政府自去年12月以來,加大包括大型設備、原材料、飛機、高端設備和大豆、玉米等產品的采購,進口仍將高速增長,預計逆差可能持續到4月。
而出口方面,情況則復雜一些。從出口國別看,2月中國對美國、日本、歐盟、東盟出口增速同比均出現較大下滑,春節因素可以解釋。但是,從出口商品看,則出現了分化:并非所有的商品出口都出現了下滑。
海關數據顯示,2月焦炭及半焦炭、集裝箱、煤、鋼材、成品油、電動機及發電機、集成電路的出口仍為同比正增長;而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燈具、塑料制品、家具及其零件、鞋類、玩具、服裝及衣著附件的出口下滑幅度均超過10%。即使將1月、2月數據綜合來看,服裝、鞋帽、玩具等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速較此前驟降一半左右。
“春節因素難以解釋這種大幅的下降,”高善文認為,可能的原因是節后的民工荒導致企業開工不足。
最近十年的月度出口波動中,類似的勞動力密集產品出口增速驟降的現象只出現在2007年3月和2008年2月。“這兩年都有較為明顯的民工荒現象,而且2007年的春節是在2月中下旬,春節過后就到了3月,這也解釋了為什么2007年出口驟降出現在3月份。”高善文稱。
國信證券分析師周炳林也認為,出口問題在供給端。1月、2月出口超乎尋常地大升大降,意味著春節后中國出口部門的用工難題在愈演愈烈;而且生產部門在春節前已有一定的預期,并采取了提前生產出貨的防備措施。
“2月的情況本質上更靠近于一種季節性因素——新用工環境下產生的新季節性因素:不同以往,卻可能在未來年份延續。”周炳林稱。
順差降勢已定
盡管逆差意外出現,但是,全年貿易順差的趨勢并未改變。
3月7日舉行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稱,今年進口的增幅會較快,會快于出口,初步判斷,今年中國的貿易順差占GDP的比例可能會進一步下降,“順差的情況可能會改善,但也不能排除個把月有貿易逆差的情況。”
接近決策層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按慣例,陳德銘當時應該已經看到了2月的貿易數據。
“全年逆差的難度比較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小濟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甚至在“十二五”期間,能否出現全年逆差,都尚需觀察。
近期外部領先指數表現良好,2月美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升至61.4,創下 2004年5月以來的新高,歐元區PMI指數也攀升至59的高位,大大高于往年平均值,同時韓國和中國臺灣近期的出口和出口訂單數據均表現強勁。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未來數月中國將再度回歸貿易順差。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即認為,隨著春節擾動的消弭、外需對出口的傳導到位、政策對內需的緊縮效應,貿易結余將回歸順差,2011年全年也將保持順差。
而且,從歷年數據看,下半年的貿易順差通常高于上半年。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稱,平均來看,2002年以來,每年三分之二的貿易順差集中在下半年出現。
中國上次貿易逆差出現在2010年3月,但隨后貿易順差一路上揚,2010年7月即達到287億美元的高位,到年底也基本維持在每月200億美元的水平。“這樣的情況也會在今年重演。”劉利剛稱。
包括安信證券、瑞穗證券在內的多家機構預計,今年全年貿易順差將較去年下降20%-30%。最低的預測來自商務部前副部長魏建國,他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全年順差將降至500億-1000億美元之間,按此計算,降幅會在一半左右。
油價走勢和突發事件,是影響中國順差規模的不確定因素。美銀美林中國經濟學家陸挺估計,油價每上漲1美元,中國順差就會減少19億美元。
由于日本是中國加工貿易中間品的進口來源地和出口目的地,日本地震也會影響到中國外貿。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預計,未來3個-6個月,中國順差都可能在幾十億美元的水平,甚至可能繼續出現逆差。
不過,這些都不足以阻止中國外貿政策的改變。近期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多次表示,今年外貿總的政策指導是“穩出口、擴進口、減順差”。“十二五”規劃的表述,也暗示中國已經放棄了“獎出限進”的老思路,外貿政策正在出現實質性的改變,將更加側重于進口。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包括商務部原副部長張志剛、廖曉淇、魏建國在內的多位代表、委員均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擴大進口最應該做的是降低進口關稅。
目前中國進口關稅總水平為9.8%。陳德銘表示,擴大進口的措施最重要的是從貿易的便利化考慮,至于稅率的問題,也在做一些研究,“就我個人來講,傾向于在這方面有進一步的考慮和推進的。”
他透露,在2010年對所有最不發達國家進口到中國的產品降低47%的關稅的基礎上,將用三年時間單方面對其出口到中國的95%的產品采取零關稅。
除了降低稅率,此前流傳的擴大進口的措施還包含了加大進口貼息力度、資源回運補助等內容。財新《新世紀》記者了解到,本月商務部將專門召開進口工作會議,相關內容或將同時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