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日本央行宣布,將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短期貨幣市場注入5萬億日元資金。這是日本央行連續第四天向市場注資,以此緩解地震及核泄漏危機爆發帶來的恐慌情緒。
日本央行的大舉注資行動同時也引發了一些人對全球流動性將進一步泛濫的擔憂,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前執行副總裁迪諾·科斯 17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日本央行此舉是在緊急狀況下為了確保系統流動性而應有之舉。
科斯認為,政府要發行更多的債券,日本國債供應量應該比地震之前所想的要大很多。“短期內,這將把日本國債收益率推上去。”
不過他認為,短期的財政刺激措施并不會給日本債券市場帶來長期的壓力,而且日本
國債90-95%的購買者是國內投資者,外國投資者的購買情緒變動基本不會影響到日本國債市場的運作,因此日本爆發主權債務危機的可能性不大。
日本國債收益率將上漲
《21世紀》:在過去幾天日本央行向國內金融體系注入幾十萬億流動性。你認為日本的災情以及央行的舉動對全球金融市場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科斯:短期來說,對日元的影響主要看預期資金流入的狀況。很多大的保險公司在國外進行再保險,而國際再保險公司看到日本出現巨大損失,就需要為未來幾年償付的需要提取日元準備,需要買入日元。因此盡管市場出現了極端事件,但是日元卻開始走強。
日本地震災區將來要重建,重建資金一部分來自保險,一部分來自政府。政府將要發行更多的債券,日元債券供應量應該比地震之前所想的要大很多。短期內,這將推高收益率,但不是長期持續的壓力。股票市場則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投資者短時間內消化了最差的預期,導致股市暴跌。這種做法可以理解,但是一旦能夠對損失做出確切估測,市場就會反彈。
《21世紀》:日本央行還宣布擴大資產購買計劃的規模,總規模已經達到40萬億日元。相當于5000億美元左右,已經接近美國QE2的規模。你如何評價日本和美國央行的舉動?
科斯:日本央行和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在設計的機制和方式上有不同之處。美國的QE主要是購買美國國債,日本則既可以買國債,也可以買房地產信托基金(REITs)和ETF。但是兩者的出發點基本相同,都是希望通過資產購買來支持資產市場和創造財富效應,從而支持投資和消費的信心。同時,日本目前有一點溫和的通縮,因此日本央行主希望避免通縮情況進一步惡化,以及推高通脹率。聯儲則更希望推動經濟增長,并不特別關注推高通脹。
美國國債仍有投資價值
《21世紀》:日本是美國國債的第二大持有國。日本政府如果賣出一部分美國國債籌集重建資金,是否對美國國債市場形成沖擊?
科斯:這取決于日本災后重建的資金來源。是出售海外資產還是發新債?我認為政府更多的會依賴發新債,而不是從儲備里出售海外資產。私營部門和外資保險公司可能會出售一部分海外資產用于支付,但是政府不會輕易通過從儲備里出售海外資產來融資。
《21世紀》:今年6月份QE2結束之后,美國國債市場是否還能繼續保持平穩發展?很多主權財富基金對美國國債未來的價值有所擔心,這種擔憂是否合理?
科斯:在2010年3月QE1結束之后,美國國債市場其實上漲了,收益率則下降。所以我認為這次QE2結束之后,國債市場運作也不會有問題。關于投資價值,目前10年期債券名義收益率大約為3.5%左右,由于通脹率在1%左右,因此實際收益率大約為2%。這個也算是合理的價格,而且如果與歐洲核心國家相比,美國國債的實際收益率也是高的。
《21世紀》:目前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都面臨不可持續的主權債務的因素。這一問題在未來是否會成為全球經濟很大的威脅?有沒有解決辦法?
科斯:這不僅在將來會是個問題,而且在很多國家已經顯現,比如歐洲一些邊緣國家,希臘、愛爾蘭尤其明顯,一些國家未來幾年甚至有可能會需要對債務進行重組。由于發達國家仍在努力從危機中復蘇,因此更多的側重如何推動經濟增長,對債務問題的處理則被推遲。這種做法可以理解,但是這些國家在未來兩三年年需要更多的思考如何解決債務問題。盡管我認為車到山前必有路,但目前還看不出來真正有意義的解決辦法,因為如果有,肯定早就提出來了。
日本央行的大舉注資行動同時也引發了一些人對全球流動性將進一步泛濫的擔憂,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前執行副總裁迪諾·科斯 17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日本央行此舉是在緊急狀況下為了確保系統流動性而應有之舉。
科斯認為,政府要發行更多的債券,日本國債供應量應該比地震之前所想的要大很多。“短期內,這將把日本國債收益率推上去。”
不過他認為,短期的財政刺激措施并不會給日本債券市場帶來長期的壓力,而且日本
國債90-95%的購買者是國內投資者,外國投資者的購買情緒變動基本不會影響到日本國債市場的運作,因此日本爆發主權債務危機的可能性不大。
日本國債收益率將上漲
《21世紀》:在過去幾天日本央行向國內金融體系注入幾十萬億流動性。你認為日本的災情以及央行的舉動對全球金融市場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科斯:短期來說,對日元的影響主要看預期資金流入的狀況。很多大的保險公司在國外進行再保險,而國際再保險公司看到日本出現巨大損失,就需要為未來幾年償付的需要提取日元準備,需要買入日元。因此盡管市場出現了極端事件,但是日元卻開始走強。
日本地震災區將來要重建,重建資金一部分來自保險,一部分來自政府。政府將要發行更多的債券,日元債券供應量應該比地震之前所想的要大很多。短期內,這將推高收益率,但不是長期持續的壓力。股票市場則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投資者短時間內消化了最差的預期,導致股市暴跌。這種做法可以理解,但是一旦能夠對損失做出確切估測,市場就會反彈。
《21世紀》:日本央行還宣布擴大資產購買計劃的規模,總規模已經達到40萬億日元。相當于5000億美元左右,已經接近美國QE2的規模。你如何評價日本和美國央行的舉動?
科斯:日本央行和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政策在設計的機制和方式上有不同之處。美國的QE主要是購買美國國債,日本則既可以買國債,也可以買房地產信托基金(REITs)和ETF。但是兩者的出發點基本相同,都是希望通過資產購買來支持資產市場和創造財富效應,從而支持投資和消費的信心。同時,日本目前有一點溫和的通縮,因此日本央行主希望避免通縮情況進一步惡化,以及推高通脹率。聯儲則更希望推動經濟增長,并不特別關注推高通脹。
美國國債仍有投資價值
《21世紀》:日本是美國國債的第二大持有國。日本政府如果賣出一部分美國國債籌集重建資金,是否對美國國債市場形成沖擊?
科斯:這取決于日本災后重建的資金來源。是出售海外資產還是發新債?我認為政府更多的會依賴發新債,而不是從儲備里出售海外資產。私營部門和外資保險公司可能會出售一部分海外資產用于支付,但是政府不會輕易通過從儲備里出售海外資產來融資。
《21世紀》:今年6月份QE2結束之后,美國國債市場是否還能繼續保持平穩發展?很多主權財富基金對美國國債未來的價值有所擔心,這種擔憂是否合理?
科斯:在2010年3月QE1結束之后,美國國債市場其實上漲了,收益率則下降。所以我認為這次QE2結束之后,國債市場運作也不會有問題。關于投資價值,目前10年期債券名義收益率大約為3.5%左右,由于通脹率在1%左右,因此實際收益率大約為2%。這個也算是合理的價格,而且如果與歐洲核心國家相比,美國國債的實際收益率也是高的。
《21世紀》:目前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都面臨不可持續的主權債務的因素。這一問題在未來是否會成為全球經濟很大的威脅?有沒有解決辦法?
科斯:這不僅在將來會是個問題,而且在很多國家已經顯現,比如歐洲一些邊緣國家,希臘、愛爾蘭尤其明顯,一些國家未來幾年甚至有可能會需要對債務進行重組。由于發達國家仍在努力從危機中復蘇,因此更多的側重如何推動經濟增長,對債務問題的處理則被推遲。這種做法可以理解,但是這些國家在未來兩三年年需要更多的思考如何解決債務問題。盡管我認為車到山前必有路,但目前還看不出來真正有意義的解決辦法,因為如果有,肯定早就提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