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的余波似乎將打亂商品運行的軌道。
上周五的國際商品市場都跟著強震一起晃動,除了倫銅、糖等少數商品勉強翻紅,包括原油、農產品、化工在內的絕大多數品種應聲下跌,NYMEX原油期價盤中一度跌破每桶100美元。有外盤投資者認為,因為日本是一個自然資源貧瘠的國家,多數原材料都依賴進口,地震損及部分下游的工廠和產能并可能殃及該國短期商品需求,從而利空多數商品價格。作為全球第三大商品消費國,日本同時也是第三大原油消費國和美國最大的玉米進口國。
“個人感覺地震對市場的影響被過分夸大了,或許地震對商品的影響不及對本周股市的影響,且主要可能只影響原油和橡膠。”東證期貨研究所副所長林慧表示。
相對農產品和金屬來說,地震短期對原油價格的創傷會更重。受地震和海嘯影響,日本兩座煉油廠發生火災,還有多座工廠因為電子短缺而關閉。雖然災害同時也對農業灌溉、制造業等設施造成損失,但因為產業鏈的長度不同,原油下游產能的恢復恐更為漫長,需求受到抑制的時間更久。目前對中東和北非局勢的炒作已較前期略有緩解,國際原油價格已經處在回調之中,此時若市場中出現日本原油需求短期難以恢復的消息,油價則難以進一步上行。日本每日消費的原油約為440萬桶。
日本又是全球橡膠市場的定價中心,其TOCOM市場價格作為橡膠價格的風向標。該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之一,受地震影響最大的本州島也遍布著眾多汽車巨頭的廠房。日本三大汽車公司豐田、本田和日產均宣布在本月14日停產,由于上游零部件企業受創嚴重等原因,地震將延遲日本汽車和零部件的對美出口,日企北美汽車生產也將減速。如豐田汽車就有3家企業處于東北部震中位置,分別是兩家組裝廠和一家零部件工廠。目前,這3家工廠尚處于緊急避難狀態。一旦市場評估地震大規模損及汽車生產廠房,輪胎需求或受到影響,而輪胎卻是橡膠最大的下游產業之一,國際膠價不免會繼續承壓。上周五,TOCOM橡膠價格跌破400日元/公斤,收于384.1日元/公斤,跌幅高達4.31%。
不過,也有人將上周日本東北海域的地震與日本歷史上的強震(如1923年東京大地震)作比較,認為本次地震的震中離日本經濟的主要樞紐地帶還有較遠距離,造成破壞的地區很多是偏遠沿海地區,對日本經濟和對商品需求的打擊有限。此外,全球商品市場早在地震發生前就處于大幅回調中,地震不過是商品正常運行周期內的插曲。
林慧稱,盡管災害對日本短期某些領域的商品需求造成影響,但從中長期看,隨著日本災區重建工作的進行,對大宗商品的需求會集中顯現。而日本還有大規模投資于海外市場的資金,隨著地震災區工業的恢復,這些海外資金或許有部分會回流國內參與重建,或許還會利好大宗商品。但她也指出,如今強震的實際影響尚未明了,還不時有余震發生,未來重建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暫時很難出現商品需求的爆發。
——————————————————————
高盛:日本地震對大宗商品影響重大
高盛在3月11日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日本本次強震將對大宗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均產生重大的影響。除了對于居民區和商業區的各方面破壞,占據整體發電能力26%的125億瓦核電站發電能力和占整體20%的每天935千桶煉油產能被關閉。
報告指出,若日本強震后該地區整體的電網基礎設施未遭到永久性的破壞,那么這一災難對大宗商品產生的主要影響為兩方面:一方面,對殘余燃料油和裂解柴油(Residual fuel oil and diesel cracks)、液態天然氣、英國NBP天然氣(UK NBP natural gas)以及大米價格構成上行壓力;另一方面,對裂解石腦油(Naphtha cracks)、迪拜原油相對其他等級原油的價差構成下行壓力。
核電站發電能力下降26%
報告指出,盡管目前日本所有的港口關閉,但是一旦恢復運行,并假設該地區整體的電網基礎設施未遭到永久性的破壞,為提供電力,對于作為替代品的燃料需求會大幅上升。
高盛預計,日本會進口液態天然氣、殘余燃料油和柴油來彌補被關閉的核電站125億瓦發電能力的缺口。更重要的是核電設施破壞的影響可能會持續多年,因為需要時間進行維修、測試和完成重新商業運行的審批。
煉油產能下降20%
地震對于成品油市場的影響可能會大于對汽油市場(gas market)的影響,因為對于該類商品,不僅僅是需求上漲,供給也有所下降。根據各方報道信息,日本每天935千桶的煉油產能已經被關閉。
但在對成品油價格造成上行壓力的同時,對于原油價格的影響則相反。地震可能會導致迪拜相對于其他等級原油的價差下降,因為對迪拜原油的需求所受影響最大。
高盛認為,重要的是,原油價格下行壓力很可能僅僅是短期的影響。從中長期來看,一旦煉油廠恢復運行,而核電站仍無法恢復運作的話,那么將導致原油價格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