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價格有著摧毀世界經濟的破壞力,而中東地區常常是導火索。1973年的阿拉伯國家石油禁運,1978-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及薩達姆在1990年入侵科威特事件,都是該地區地緣政治和地質概況形成的易燃性組合造成的大破壞的痛苦回憶。隨著阿拉伯世界此起彼伏的動蕩,今后的問題是世界是否還會出現另一次石油沖擊。
人們有理由擔心。中東和北非兩個地區產油量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強。利比亞的動蕩局勢表明,革命能很快中斷原油供應。即使卡扎菲仍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西方國家在討論究竟是否要頒布禁飛區時,外國工人紛紛出逃和國家面臨分裂局面已讓利比亞的石油產量減少了一半。整個地區動蕩不定的形勢帶來了會在大范圍擴散的威脅。
但是市場對此的反應卻是令人吃驚地平淡。當利比亞的暴力活動突然爆發后,布倫特油價上漲15%,在2月24日達每桶120美元。但沙特增加產量的承諾讓油價再次下行。3月2日的油價為每桶116美元,較今年初高出20%,但遠低于2008年時達到的峰值。許多經濟學者很樂觀地判斷,全球增長受到的影響可能僅會降低零點幾個百分點,而且也不足以危及到發達國家的經濟復蘇。
但是,這也讓兩個問題浮現。首先,嚴重的原油供應中斷,甚至是對此局面的擔憂仍可能會讓油價大幅飆升。其次,高油價會導致通脹,由此促使扼殺復蘇的貨幣政策出臺。這主要依賴于各國央行的處理技巧。
原油供應的沖擊到目前并不明顯。利比亞的亂局所導致的全球原油產量下降僅1%。但在1973年的危機中,產量下降達到7.5%。今天的原油市場還有著大量的緩沖機制。一些國家的政府已有一定的儲備,而在1973年時是沒有儲備的。當前的商業原油儲備遠比2008年油價達到峰值的儲備大的多。作為原油市場的央行,沙特在技術上仍有取代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和另一些小產油國產能的足夠多的產能儲備。沙特已清楚地表明,它愿意繼續增加產量。
然而,不排除出現更大范圍動蕩的可能性。原油工業的情況極其復雜,讓合適種類的原油,在合適時間內到達合適的地點是至關重要的。沙特也存在著導致以上動蕩地區的因素,其中包括一批思想更開放的年輕人。盡管該國已花去360億美元來穩定這批人,但當局仍面臨著改革的要求。任何不穩定的風吹草動都可能會在原油市場擴散恐慌。
即使不出現供應中斷,但油價承受著來自第二個渠道的壓力,即逐漸下降的產能儲備。隨著全球經濟走強,對原油的需求會遠超過現有供應量的增長。因此,中東地區出現的任何一點緊張形勢都會加速處在上漲態勢的油價膨脹。
這不可能不對世界經濟帶來影響。令人欣慰的是,世界經濟不再像1970年代高油價時代那般弱不禁風,此外,全球經濟產出對石油的依賴程度已變得少一些。目前的通脹較低,工資水平不太可能會隨著能源引發的價格上漲而上漲。因此,各國央行不需要對此做出過度反應。但今天的經濟雖能承受更大沖擊,也不意味著對油價上漲是免疫的。
更高的油價意味著財富從原油消費者轉移到原油生產者手中,由于后者往往傾向于累積更多儲蓄,由此又會讓全球需求下降。憑經驗看,油價上漲10%會拖累全球增長0.25%。按當前全球經濟增長4.5%的勢頭,油價可能需要超越2008年峰值,達到幾乎每桶150美元才能讓復蘇停滯。但是,即使是小幅上漲也會讓增長受一定程度影響,讓通脹加速。
美聯儲會面對相對輕松的選擇。因為對原油的依賴程度高,以及對原油課稅低,美國經濟會受到的影響更大些。然而,美國通脹極低,經濟中還有大量疲態成份。這讓美聯儲應對油價突然暴漲有更大緩沖空間。而在對原油課征高稅收的歐洲,油價上漲的影響也較小。但歐洲一些央行已對油價上漲表現出更大擔憂,這是一種央行可能會采取過度預防性行動,讓歐洲仍顯脆弱的經濟倒退回衰退的擔憂。
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新興經濟體的最大風險是無動于衷。高油價會引發通脹,特別是通過高糧價的作用,因為食品開支仍占中、巴、印三國人口開支的很大比例。這些國家央行雖已提高了利率,但它們仍顯得反應遲鈍。貨幣供應狀況仍顯得太寬松,通脹預期已在上升。
不幸的是太多的新興經濟體國家的政府試圖壓制通脹,通過對食品和燃料大量補貼來減少社會的怒氣。這不僅會讓消費者對價格上漲的敏感性變得遲鈍,而且也讓相關政府付出巨大代價。這還會讓印度的樂觀的新預算繃得更近。當最大的危險還是在中東,對食品和燃料的補貼隨處可見,當地政治人物依靠不斷提高補貼力度來壓制社會動蕩局面。埃及一類的燃料進口國,面臨著高油價帶來更大補貼,并會導致破產的險惡下滑局勢。解決問題的答案是放棄補貼,補貼主要幫助那些最窮困的人群。但該地區領導人眼下不太可能會提出改革建議。
在最糟局面出現時,高油價和政局不穩定相互影響是最大危險。即使今后能避免這種局面,世界經濟的短期前景會比許多人意識到的更虛弱些。但仍存有的一線希望是,世界其他地區,甚至中東在經歷磨練后能夠應對受原油波動帶來的影響。需要做的事情其實很清楚,即對電動汽車使用的各類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投資,以及對碳排放定價。1970年代的原油沖擊改變了世界經濟。2011年的沖擊可能會以較小代價產生同樣效果。
人們有理由擔心。中東和北非兩個地區產油量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強。利比亞的動蕩局勢表明,革命能很快中斷原油供應。即使卡扎菲仍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西方國家在討論究竟是否要頒布禁飛區時,外國工人紛紛出逃和國家面臨分裂局面已讓利比亞的石油產量減少了一半。整個地區動蕩不定的形勢帶來了會在大范圍擴散的威脅。
但是市場對此的反應卻是令人吃驚地平淡。當利比亞的暴力活動突然爆發后,布倫特油價上漲15%,在2月24日達每桶120美元。但沙特增加產量的承諾讓油價再次下行。3月2日的油價為每桶116美元,較今年初高出20%,但遠低于2008年時達到的峰值。許多經濟學者很樂觀地判斷,全球增長受到的影響可能僅會降低零點幾個百分點,而且也不足以危及到發達國家的經濟復蘇。
但是,這也讓兩個問題浮現。首先,嚴重的原油供應中斷,甚至是對此局面的擔憂仍可能會讓油價大幅飆升。其次,高油價會導致通脹,由此促使扼殺復蘇的貨幣政策出臺。這主要依賴于各國央行的處理技巧。
原油供應的沖擊到目前并不明顯。利比亞的亂局所導致的全球原油產量下降僅1%。但在1973年的危機中,產量下降達到7.5%。今天的原油市場還有著大量的緩沖機制。一些國家的政府已有一定的儲備,而在1973年時是沒有儲備的。當前的商業原油儲備遠比2008年油價達到峰值的儲備大的多。作為原油市場的央行,沙特在技術上仍有取代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和另一些小產油國產能的足夠多的產能儲備。沙特已清楚地表明,它愿意繼續增加產量。
然而,不排除出現更大范圍動蕩的可能性。原油工業的情況極其復雜,讓合適種類的原油,在合適時間內到達合適的地點是至關重要的。沙特也存在著導致以上動蕩地區的因素,其中包括一批思想更開放的年輕人。盡管該國已花去360億美元來穩定這批人,但當局仍面臨著改革的要求。任何不穩定的風吹草動都可能會在原油市場擴散恐慌。
即使不出現供應中斷,但油價承受著來自第二個渠道的壓力,即逐漸下降的產能儲備。隨著全球經濟走強,對原油的需求會遠超過現有供應量的增長。因此,中東地區出現的任何一點緊張形勢都會加速處在上漲態勢的油價膨脹。
這不可能不對世界經濟帶來影響。令人欣慰的是,世界經濟不再像1970年代高油價時代那般弱不禁風,此外,全球經濟產出對石油的依賴程度已變得少一些。目前的通脹較低,工資水平不太可能會隨著能源引發的價格上漲而上漲。因此,各國央行不需要對此做出過度反應。但今天的經濟雖能承受更大沖擊,也不意味著對油價上漲是免疫的。
更高的油價意味著財富從原油消費者轉移到原油生產者手中,由于后者往往傾向于累積更多儲蓄,由此又會讓全球需求下降。憑經驗看,油價上漲10%會拖累全球增長0.25%。按當前全球經濟增長4.5%的勢頭,油價可能需要超越2008年峰值,達到幾乎每桶150美元才能讓復蘇停滯。但是,即使是小幅上漲也會讓增長受一定程度影響,讓通脹加速。
美聯儲會面對相對輕松的選擇。因為對原油的依賴程度高,以及對原油課稅低,美國經濟會受到的影響更大些。然而,美國通脹極低,經濟中還有大量疲態成份。這讓美聯儲應對油價突然暴漲有更大緩沖空間。而在對原油課征高稅收的歐洲,油價上漲的影響也較小。但歐洲一些央行已對油價上漲表現出更大擔憂,這是一種央行可能會采取過度預防性行動,讓歐洲仍顯脆弱的經濟倒退回衰退的擔憂。
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新興經濟體的最大風險是無動于衷。高油價會引發通脹,特別是通過高糧價的作用,因為食品開支仍占中、巴、印三國人口開支的很大比例。這些國家央行雖已提高了利率,但它們仍顯得反應遲鈍。貨幣供應狀況仍顯得太寬松,通脹預期已在上升。
不幸的是太多的新興經濟體國家的政府試圖壓制通脹,通過對食品和燃料大量補貼來減少社會的怒氣。這不僅會讓消費者對價格上漲的敏感性變得遲鈍,而且也讓相關政府付出巨大代價。這還會讓印度的樂觀的新預算繃得更近。當最大的危險還是在中東,對食品和燃料的補貼隨處可見,當地政治人物依靠不斷提高補貼力度來壓制社會動蕩局面。埃及一類的燃料進口國,面臨著高油價帶來更大補貼,并會導致破產的險惡下滑局勢。解決問題的答案是放棄補貼,補貼主要幫助那些最窮困的人群。但該地區領導人眼下不太可能會提出改革建議。
在最糟局面出現時,高油價和政局不穩定相互影響是最大危險。即使今后能避免這種局面,世界經濟的短期前景會比許多人意識到的更虛弱些。但仍存有的一線希望是,世界其他地區,甚至中東在經歷磨練后能夠應對受原油波動帶來的影響。需要做的事情其實很清楚,即對電動汽車使用的各類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投資,以及對碳排放定價。1970年代的原油沖擊改變了世界經濟。2011年的沖擊可能會以較小代價產生同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