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全面通脹
回首2010年,上半年我們忙著主動調控,淘汰落后產能;下半年我們忙著對抗通脹,物價上漲壓力卻在調控中從農產品領域迅速向全面通脹擴散。因此,有必要從成因上分析一下通脹的根源:
第一重根源在國際市場。整個上半年,美元指數反彈,大宗商品調整。國內物價水平整體穩定,上半年6個月里,有三個月環比CPI為負,三個月環比CPI為正。下半年以來,美元指數重回下跌通道,大宗商品大幅上漲,輸入型通脹的壓力巨大。于此同時,發展中國家普遍出現通脹高企的局面,俄羅斯11月CPI高達8.1%,印度11月CPI8.33%,阿根廷11月CPI11.02%。有理由相信,這與居歷史高位的大宗商品現貨綜合指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第二重根源在勞動力市場。2009年四季度開始,民工荒的報道見諸報端,此后缺工的聲音不絕于耳。2010年,經過富士康事件、本田罷工事件,全國各地掀起漲工資的熱潮。低端勞動力工資上漲壓力經過一系列途徑傳導到社會消費品終端,助推物價上漲動力。
第三重根源在貨幣投放。2010年M2增速19.72%,距離年初目標17.5%相去甚遠。貨幣投放超量進一步加大物價上漲壓力。
進入2011年后,國際大宗商品高位震蕩上行,輸入型通脹的壓力始終存在,國內勞動力市場短缺的局面似乎也很難出現改觀。僅此兩項,就決定了2011年通脹形勢不容樂觀。更麻煩的是,從CPI分項數據看,非食品CPI環比增速快速上揚,顯示出通脹壓力已經從農產品領域向全領域擴散,全面通脹的可能正變得越來越大。
兩難中的央行
2010年四季度宏觀數據公布,全年經濟增速高達10.2%,四季度增長9.8%,顯示內生性的經濟增長動力異常強勁。
2011年初,央行召開全年工作會議。會后公告顯示,“保增長”從頭到尾都沒再出現過。央行的政策目標重新開始盯住通脹,為了給央行更大便利,信貸投放管理也從銀監會轉移至人民銀行。面對通脹,央行必須背水一戰。1月14日,央行宣布上調準備金率。1月20日,各家銀行繳存準備金時發生了令人尷尬的一幕:某些銀行手里的頭寸無法兌付。與此同時,央票發行利率突破同期商業銀行存款利率。理論上,央票信用等級高于銀行存款,所以利率也應該低于同期存款利率。倒掛是一個信號,提示我們銀行間市場資金變得越來越緊。
準備金繳存缺口和利率倒掛同時出現,表明總量對沖的政策的空間已然不大。這時候又傳來消息,1月份食品蔬菜價格大幅上漲,結合去年12月高達4.6%的CPI看,一季度通脹水平似乎很難壓住。
一邊是通脹壓力抬頭,一邊是總量工具越來越不好用,央行手里還剩什么政策工具?只剩下價格工具,一旦連續加息出現,中國經濟增速回落將毫無疑問的結果。
2011-2012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年份,為了開啟新一輪經濟周期,我們需要一個相對溫和的資金價格環境。但是,現在看,似乎這個可能性正變得越來越小。一旦經濟轉型進度被打斷,通脹的根子又在國外,我們極有可能會滑入滯漲的泥坑。
回首2010年,上半年我們忙著主動調控,淘汰落后產能;下半年我們忙著對抗通脹,物價上漲壓力卻在調控中從農產品領域迅速向全面通脹擴散。因此,有必要從成因上分析一下通脹的根源:
第一重根源在國際市場。整個上半年,美元指數反彈,大宗商品調整。國內物價水平整體穩定,上半年6個月里,有三個月環比CPI為負,三個月環比CPI為正。下半年以來,美元指數重回下跌通道,大宗商品大幅上漲,輸入型通脹的壓力巨大。于此同時,發展中國家普遍出現通脹高企的局面,俄羅斯11月CPI高達8.1%,印度11月CPI8.33%,阿根廷11月CPI11.02%。有理由相信,這與居歷史高位的大宗商品現貨綜合指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第二重根源在勞動力市場。2009年四季度開始,民工荒的報道見諸報端,此后缺工的聲音不絕于耳。2010年,經過富士康事件、本田罷工事件,全國各地掀起漲工資的熱潮。低端勞動力工資上漲壓力經過一系列途徑傳導到社會消費品終端,助推物價上漲動力。
第三重根源在貨幣投放。2010年M2增速19.72%,距離年初目標17.5%相去甚遠。貨幣投放超量進一步加大物價上漲壓力。
進入2011年后,國際大宗商品高位震蕩上行,輸入型通脹的壓力始終存在,國內勞動力市場短缺的局面似乎也很難出現改觀。僅此兩項,就決定了2011年通脹形勢不容樂觀。更麻煩的是,從CPI分項數據看,非食品CPI環比增速快速上揚,顯示出通脹壓力已經從農產品領域向全領域擴散,全面通脹的可能正變得越來越大。
兩難中的央行
2010年四季度宏觀數據公布,全年經濟增速高達10.2%,四季度增長9.8%,顯示內生性的經濟增長動力異常強勁。
2011年初,央行召開全年工作會議。會后公告顯示,“保增長”從頭到尾都沒再出現過。央行的政策目標重新開始盯住通脹,為了給央行更大便利,信貸投放管理也從銀監會轉移至人民銀行。面對通脹,央行必須背水一戰。1月14日,央行宣布上調準備金率。1月20日,各家銀行繳存準備金時發生了令人尷尬的一幕:某些銀行手里的頭寸無法兌付。與此同時,央票發行利率突破同期商業銀行存款利率。理論上,央票信用等級高于銀行存款,所以利率也應該低于同期存款利率。倒掛是一個信號,提示我們銀行間市場資金變得越來越緊。
準備金繳存缺口和利率倒掛同時出現,表明總量對沖的政策的空間已然不大。這時候又傳來消息,1月份食品蔬菜價格大幅上漲,結合去年12月高達4.6%的CPI看,一季度通脹水平似乎很難壓住。
一邊是通脹壓力抬頭,一邊是總量工具越來越不好用,央行手里還剩什么政策工具?只剩下價格工具,一旦連續加息出現,中國經濟增速回落將毫無疑問的結果。
2011-2012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年份,為了開啟新一輪經濟周期,我們需要一個相對溫和的資金價格環境。但是,現在看,似乎這個可能性正變得越來越小。一旦經濟轉型進度被打斷,通脹的根子又在國外,我們極有可能會滑入滯漲的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