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國作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實體和第二大出口國,成為國際貿易摩擦的主要對象。5月19日,商務部就積極應對當前日益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發表評述文章。文章指出,今年1-4月,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兩反兩保”調查38起,案件數同比上升26.7,其中反傾銷24起,反補貼兩起,保障措施7起,特保5起。
摩擦“中心” 躲無可躲
今年4月,美國對中國乘用車和輕型貨車輪胎啟動特保調查、對油井管產品發起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這兩起案件涉及金額巨大,引起中國政府及產業界的高度關注。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杰指出,危機之下,各國內需疲軟,外需萎縮,企業面臨雙重壓力,“為了扶持和保護國內產業,許多國家出臺了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措施”。
這些貿易保護措施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濫用世貿規則允許的貿易救濟措施,主要是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即“兩反兩保”);二是使用傳統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如有的國家提高進口關稅,采取禁止或者限制進口的措施,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等,還有的國家在刺激本國經濟方案中提出了優先購買本國產品的條款。
“中國食品企業已經感受到了貿易保護主義。”中國食品商務網首席執行官鄒鋒雷告訴記者,他的大部分客戶都是出口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最近一段時間,國際買家的訂單明顯減少,再加上大型食品安全事件的影響,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丁志杰認為,世界貿易額今年將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各國還會繼續出臺各種貿易保護措施,“而中國已經站在了這場‘貿易戰’的中心,扮演著重要角色”。
政府“聲音” 高高響起
“以牙還牙只會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在丁志杰看來,紓緩貿易保護主義趨勢,需要讓世界各國聽到中國政府的承諾,了解中國政策的真正意圖。同時,也需要敦促國際社會用實際行動打擊貿易保護主義,比如,公布實施貿易保護的國家名單和貿易保護措施的清單等。
為此,商務部一方面旗幟鮮明地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一方面把維護我國企業的正當利益放在首位,努力開拓思路,創新工作方式,加強協調聯動,全方位開展應對工作。
近段時間來,歐盟終止了對我國鍍鋅板和不銹鋼冷軋薄板兩起鋼鐵反傾銷調查;印度終止了對我國尼龍簾子布特保調查;妥善處理了土耳其特保案;三氯蔗糖案和電池337調查美國司法訴訟案獲得全勝。
下一步,商務部表示,要積極組織商協會、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和企業妥善應對貿易摩擦,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國際經貿環境。具體包括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完善貿易摩擦預警監控機制;加大交涉、磋商和法律抗辯力度;提高企業應對摩擦的能力。
企業“態度” 內修外抗
“來自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作為電子商務領軍企業網盛生意寶旗下的中華紡織網,其CEO吳婉麗指出,她的客戶主要是紡織品企業的老板,這可能是中國最先,也是最容易感受到貿易保護主義的一批人。
在無法改變市場大環境的前提下,她建議,中國企業應適當調整產業結構,生產附加值更高的商品。同時,更好地把住質量關,解決“兩高一低”的問題,即高污染、高投入、低利潤。
吳婉麗提出,政府應該適當地進行干預,幫助“走出去”企業獲得質量、安全認證。此外,也要充分利用商會、協會等組織的力量,在遭遇貿易摩擦案件時團結作戰一致對外。
對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杰也表示贊同。他認為,商會、協會可注意加強與國外業界的對話與協商,了解國外產業界的關注,尋求共同利益,通過業界間的合作化解貿易摩擦。同時,積極組織企業和代表企業應訴,以實際利益為出發點,務實應對貿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