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公眾,我根本沒有什么可隱瞞……我準備好接受公共賬目委員會質詢。”——辛格20日在國民大會黨一次會議期間說。辛格認為,接受公共賬目委員會的質詢可以平息反對黨的批評和質疑,但仍拒絕展開跨黨派聯合調查。
“我們的鈔票不是地圖,鈔票設計本來就有一定藝術發揮的空間。”——菲總統阿基諾三世21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為新版鈔票辯護。他強調,重要的是新版鈔票設計提升了防偽功能,這讓偽造的難度大增。
“無論對印度空間組織,還是印度全國而言,25日都是一個令人郁悶的圣誕節。”——《印度時報》26日在印度發射衛星失敗后稱。
橡膠,渾身是寶。它可以用來做汽車輪胎,飛機、坦克輪胎,以及塑膠手套等。你也許不知道,它的用途還多著呢,小到它那飽滿的橡膠籽可以做肥皂,不出膠后的橡膠樹可以做成結實耐用的家具。
難怪,橡膠在21世紀以來,一直炙手可熱,引得東南亞國家栽種橡膠成風,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近期橡膠報價“嚇人一跳”——3萬元一噸的天價讓人咂舌,也讓很多人夢想當上橡膠莊園主。
打開世界地圖,橡膠生產區域圖,東南亞國家獨占鰲頭。它們是世界上天然橡膠的最大生產區域,其中泰國在橡膠產量上已超過馬來西亞成為“橡膠王國”。而云南西雙版納的橡膠也占有一席之地。云南,與東南亞產膠國似乎也在上演著一場“爭霸賽”。
1.橡膠的“東南亞”緣分
種植橡膠,要有氣候、土壤、海拔等天然要素。因此,要適合的地域才能種植橡膠。
追溯歷史,橡膠在東南亞卻是“外來戶”。橡膠樹的老家其實是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最早懂得使用橡膠的是當地居民,他們劃破樹皮用橡膠樹做成防雨用具。1493年,哥倫布環球航行時,歐洲人才第一次接觸到橡膠,以后人們逐漸發現了橡膠的巨大用處,需求量便開始猛增。
南美的橡膠樹多是野生,生長地分散,采集不便而影響了產量。1876年,英國人衛克漢秘密將橡膠種帶出巴西,后又傳入了東南亞才開始大規模種植。
東南亞地處低緯度赤道附近,氣候炎熱濕潤,土壤排水條件好,很適宜種植橡膠。人們多采用種植園式集中種植橡膠,一般5至6年后就可以割膠了,產量很高。
目前泰國年產橡膠在172萬噸左右,泰國、馬來西亞、印尼三國橡膠產量之和占世界總產量70%以上。
橡膠價格節節攀升
百年橡膠史,讓橡膠也經歷了貿易的高低起伏。
近幾年來,世界橡膠市場價格不斷上升。1952年,由于市場擔心朝鮮戰爭可能蔓延,引發恐慌性買盤,結果使得橡膠價格暴漲,創造了歷史紀錄。自2003年1月以來,價格連續攀升,至2003年11月達到歷史最高點。膠價的不斷上揚,讓東南亞國家的膠農提高了收入。而到今年,橡膠再次創出歷史新高——由于東南亞地區暴雨不斷,嚴重影響了割膠的正常進行,導致橡膠產量不足、價格飛漲。根據專家統計,橡膠價格兩年內已經上漲了兩倍。
如今,橡膠貿易通常分為三個渠道進行:一是通過世界市場,例如新加坡SICOM市場、日本TOCOM市場、倫敦市場以及紐約市場等;二是通過橡膠出口商和橡膠使用者之間的直接貿易;三是通過對銷貿易來進行。
目前,泰國橡膠主要生產商和出口商有47家,均是泰國橡膠協會(位于宋卡府合艾市)的會員。被稱作東南亞橡膠大王的李光前擁有近2萬畝的橡膠園,15家橡膠廠,是馬來西亞南益橡膠公司的創始人,經營范圍涉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等東南亞諸國和歐美等地,他的身家在半個世紀以前,甚至可以進入世界富翁排行榜前列。
輪胎企業也經歷了橡膠價格起伏而利潤不等,如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異等各大輪胎企業,已經隨著橡膠價格上漲而漲價,今年已經提價5%至15%,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宣布還將要進行新一輪的提價。
橡膠,之所以漲價,是因為它生長周期長、產量不多,氣候干濕、海拔高低、地理位置等都是局限它生長的條件。所以,橡膠的現貨供應也持續吃緊,導致橡膠庫存較低,而市場的需求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而使需求量大增,價格也就節節攀升了。
價格在資本炒作下被推高,天然橡膠進入3萬元/噸時代,這可讓輪胎企業十分焦躁,有人說“企業的利潤幾乎為零。”2012年國際市場對橡膠的年均需求量將高達1000萬噸,高于現在的900萬噸,專家預測橡膠價格還可能連續上漲。
2. 中國已成世界第一大橡膠消費國
中國也加入了橡膠種植的隊伍,那是在1904年,被孫中山先生譽為“邊塞偉南”的民主革命志士、云南省干崖(今盈江縣)傣族土司刀安仁先生,從新加坡成功引種橡膠樹,并于當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種植在該縣鳳凰山上。由此翻開了中國天然橡膠種植的第一頁,云南也因此成為中國天然橡膠的發源地。
至1949年,中國種植天然橡膠2800公頃,年產干膠199噸。新中國的成立給天然橡膠的發展帶來了新生。
橡膠生長在北緯18°-24°,我國的云南、廣東、海南等地大面積成功種植,并培育出適合中國熱區環境、具有自己特色的橡膠栽培技術體系。
50多年來,我國累計生產天然橡膠800多萬噸。我國已從解放初期的橡膠“貧國”成為世界橡膠生產大國,橡膠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五位。
在橡膠消費和進口方面,我國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橡膠消費國和進口國,由于橡膠業的發展,目前自給率已達32%。
云南目前已建設成為我國乃至世界最好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特別是西雙版納農墾區,連續九年橡膠單產全球第一。2010年,已達到年產干膠28萬噸,產值25億元,成為國內最大的橡膠園。景洪農場年生產橡膠已達2.2萬噸,相比世界幾大產膠國的單產,它們均低于這個水平。
與東南亞產膠大國相比,西雙版納橡膠存在優勢也存在不足,時下適合種植橡膠的土地幾乎沒有,這是不爭的事實。
3. 東盟各國上演橡膠種植“接力賽”
世界橡膠生產大國排行前5位的分別是: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西亞和中國。5國橡膠總產量為829.25萬噸,占全球橡膠總產量的85.5%。可是生產總量與種植面積,不斷地因為時間與種植條件的不同,而讓這些國家的橡膠種植似乎經歷著一場場“接力賽”。
東南亞橡膠的生產可追溯到1877年,當時,有2000多顆野生種子從英國移植到錫蘭。19世紀90年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最早的橡膠園是由英國人出資贊助,因此產品必須出售給英國商行。最初,全球橡膠的貿易活動主要在新加坡進行,橡膠以投標方式進行。
進入20世紀之后,二戰結束之后,東南亞橡膠生產進入增長期,產量隨著橡膠種植范圍的不斷擴大而突飛猛進,各國政府直接向生產國設立采購代表處,導致更多的生意流向東方市場。在這個時期,從事橡膠貿易的主要是歐洲商人和華商,作為活動于新加坡、泰國
以及印尼的華商成為賣方的主要策劃者,這也是目前一直活躍于產膠國供應商的華商前輩,而買方則主要來自于歐洲。進入20世紀中后期之后,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各國的崛起,導致亞洲各國,尤其是日本與中國對天然橡膠需求量的不斷增加,使得天然橡膠的貿易逐漸從西方轉移到東方。
1991年之前,世界第一產膠大國是馬來西亞,其次是印尼和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