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經濟形勢十分復雜的一年。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汽車產業不僅進一步鞏固了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地位,同時更多融入到全球汽車產業變革之中。在這份出色的“成績單”背后,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功不可沒。在一系列政策調整下,中國汽車工業也將迎來“十二五”的開局之年。
★政策刺激產銷創新高
事件:今年以來,中國汽車幾乎每個月的產銷都保持著30%左右的穩定增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中國今年汽車銷量有望達到1800萬輛,同比增長32%。實際上這就意味著,中國將連續第二年在產銷數據上超越美國,并打破美國此前創下的1700萬輛最高銷售紀錄。據預測2015年中國汽車銷量將達到2500萬輛,占世界汽車產量的30%。
點評:隨著年中一系列汽車消費刺激政策相繼出臺,大幅拉動了年底新車的銷量。中國汽車市場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市”,政策刺激的退出將給明年的市場帶來較大影響。從長期看,中國汽車市場仍公認有著巨大潛力。
★自主品牌遭遇年中危機
事件:去年銷售火爆的局面讓不少車企大膽制定了2010年的產銷任務,而2010年年中車市出現連續四個月產銷環比下滑卻令他們史料不及。特別是比亞迪汽車曝出了因為銷售任務過大、壓庫嚴重,導致經銷商出現“退網門”。隨即比亞迪汽車于8月3日率先宣布調低產能,將2010年產銷目標由80萬輛調整至60萬輛。緊接著巴菲特和比爾·蓋茨也適時來到中國為比亞迪造勢,成為2010年度最受關注的事件。
點評:回想年中的情況,車企的上半年成績單中有半數不及格,尤其是自主品牌,有超過六成的車企未能按時完成原定的產銷計劃。價格相對低廉、網絡覆蓋面廣是自主品牌的特點,但在市場銷售火爆的情況下盲目擴張、缺少對市場風險的控制,也令自主品牌在處置危機過程中表現羸弱。
★兼并重組進一步深化
事件:去年在中國汽車產業振興規劃政策出臺后,汽車廠商就此拉開兼并重組的大幕,而2010年中國汽車行業國內進行跨區域兼并重組進一步深化。
去年5月,廣汽集團收購長豐汽車29%股份,誕生了《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發布后的首個國內重組案例。而今年廣汽集團則發起了對長豐的要約收購,欲與三菱汽車成立合資公司。同時,廣汽還通過收購吉奧汽車將版圖擴大至華東,并繼續北上收購沈陽航天三菱。另外,北汽集團也以重組方式獲取廣州寶龍集團輕型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的所有存量資產。
點評:繼去年中國汽車行業重組大幕拉開后,2010年的重組“大戲”繼續上演。擁有100多家企業的中國汽車產業想做大做強,不經過大規模的整合、重組基本上是紙上談兵,企業間重組的深化必然伴隨著陣痛的發生,而“十二五”期間重組力度也將進一步加大。
★海外收購終見分曉
事件:從去年開始炒得沸沸揚揚的車企海外收購終于在2010年見分曉,吉利完成了對沃爾沃的收購,而騰中收購悍馬則以失敗告終,通用公司最終發布公告將關停悍馬品牌。
8月2日,吉利并購沃爾沃交割儀式在倫敦進行,吉利完成對福特汽車公司沃爾沃業務單元的收購,總收購金額為18億美元。至此,中國民營企業最大規模的海外并購案走完法律程序,并購成功后的吉利集團成為中國第一家跨國汽車企業。
點評:近年來,中國車企為了提升自己,不斷地尋找海外收購機會,希望海外收購能成為提升自身品牌價值的一種捷徑。從當年收購雙龍、羅孚和薩博部分資產,到如今沃爾沃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子品牌。比之當初的“青澀”,2010年中國汽車行業的海外并購多了幾分從容和成熟。
★車企合資迎來新高潮
事件:隨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越來越多的海外汽車巨頭再也無法抗拒這個巨大市場的誘惑。今年以來,國內汽車集團又開始紛紛尋覓合資對象,比亞迪與戴姆勒、江淮與仰融將合作研發電動車;長安與PSA聯姻在華合資生產輕型商用車及乘用車;臺灣裕隆也借助東風導入華系智慧車納智捷、廣汽與三菱也將完成新的合資,一系列動作都成為個大汽車集團擴大規模的新引擎。另外,斯巴魯國產、捷豹路虎的國產計劃也在逐步推進。
點評:隨著中國市場地位的上升,眾多汽車企業落戶中國的迫切性也在不斷加強,更多的海外汽車企業已經加快了合資步伐,其中大多選擇中國排名前四的汽車集團作為合資對象,以求擠上中國汽車市場高速飛馳的列車。
★合資品牌推進自主戰略
事件:今年以來,合資企業紛紛發布自主品牌,欲搶占本土品牌長期盤踞的低端市場。廣州車展上,國內首個合資企業自主品牌——廣汽本田理念(EVERUS)的第一款量產車型理念S1正式亮相。同日,東風日產的自主品牌“啟辰”,也發布自己的概念車型,量產車型將在2012年正式公布。11月18日,上汽通用五菱自主品牌“寶駿”的首款轎車630下線,將“合資造自主”這一話題的討論引向高潮。
未來根據汽車產業“十二五”規劃,2015年自主品牌乘用車國內市場份額將超過50%,其中自主品牌轎車份額超過40%。
點評:在國家發展創新戰略,鼓勵合資企業搞自主品牌指揮棒下,發展自主品牌已經形成集體沖動,于是“合資自主品牌”這一全新名詞誕生。
中國強則全球業務強,是所有跨國汽車企業的內部共識。在戰國混戰中,要維持甚至進一步擴張業務,合資企業產品和市場必須下移,進入原本屬于本土品牌的低端市場。
★車企上市尋求出路
事件:從IPO到增發,從H股到A股,從發行債券到權證,中國車企的融資通道正在進一步拓展。8月30日,廣汽集團在香港實現H股整體上市,成為“四大四小”中繼東風、上汽、重汽之后第四家實現整體上市的汽車企業。從2002年成立廣汽股份開始,廣汽集團等足8年才迎來這一天的到來。
與廣汽相同,力帆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登陸A股市場,成為登陸A股市場的首家民營整車企業。據了解,目前一汽集團整體上市有了新思路,北汽集團的上市平臺——北汽股份已現雛形,奇瑞、眾泰等企業的上市工作有序推進。
點評:隨著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和車企之間的競爭加劇,企業的融資能力就將成為車企競爭的又一戰場。對于志在加快發展的汽車集團來說,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已成為許多車企急需實現的戰略目標。而在民營整車企業看來,為了解決自身發展所面臨的資金壓力,上市融資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新能源車扶植下啟航
事件:2010年新能源汽車大有發展壯大為“燎原之勢”。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今年由13個擴大到20個;補貼政策亦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個城市試點啟動。主流車企集體上馬新能源汽車項目,16家央企成立了“中央企業電動車產業聯盟”,民營企業也意圖分一杯羹。目前,比亞迪和眾泰電動車都已經開始向個人用戶出售,而純電動的e6也已作為出租車在深圳投入運營,各大城市的電動汽車充電站建設也已開始積極部署。
點評:根據9月份公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草案,確定了國家對節能減排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要求。2010年,在新能源政策的鼓勵下,各大車企幾乎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在電動車的研發與推廣上,而自主品牌企業的表現無疑成為2010年的亮點。
★汽車召回愈演愈烈
事件:因油門踏板存在被卡住的安全隱患,豐田全球召回汽車超346萬輛。1月28日,國內召回約7.5萬輛國產RAV4。繼赴美聽證后,3月1日,豐田汽車總裁豐田章男來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向中國消費者鞠躬道歉。日本豐田汽車發生召回事件雖然并非始于2010年,卻在這一年愈演愈烈,引發人們對于汽車質量安全的關注。
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網站顯示,僅11月份,就共有長安福特馬自達、北京奔馳等10家企業實施16批次召回,涉及車輛超過6萬輛,其中多數原因都是質保措施不到位導致的質量控制問題。數據還顯示,今年1至11月,各大汽車廠家在國內實施召回近百批次。
點評:平均兩天就有一款車型被召回。中國車市一片紅火的背后,汽車的質量正在受到嚴峻挑戰,2010年因此被稱為“汽車召回年”。汽車質量“召回門”的屢屢上演,已給汽車業發出警告,質量是車市的最大問題。召回事件盡管表現出汽車廠商對質量問題的高度責任感,但就在這責任感的背后卻使汽車市場蒙上一層陰霾。
★上汽通用合作開創歷史
事件:在2010年度上海汽車與通用汽車可謂越走越近。11月18日,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旗下全資子公司上海汽車香港投資有限公司以每股33 美元獲得配售美國通用汽15151515股普通股,總計出資499999995美元,約占美國通用汽車總股本 0.97%。
除此之外,雙方還在新能源汽車基礎技術研發和新一代車型開發等核心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并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
點評:上海汽車與通用汽車不斷深化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為中國企業提升研發能力、拓展海外市場等方面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模式,也說明中國車企有機會影響世界汽車格局的變革。
★政策刺激產銷創新高
事件:今年以來,中國汽車幾乎每個月的產銷都保持著30%左右的穩定增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中國今年汽車銷量有望達到1800萬輛,同比增長32%。實際上這就意味著,中國將連續第二年在產銷數據上超越美國,并打破美國此前創下的1700萬輛最高銷售紀錄。據預測2015年中國汽車銷量將達到2500萬輛,占世界汽車產量的30%。
點評:隨著年中一系列汽車消費刺激政策相繼出臺,大幅拉動了年底新車的銷量。中國汽車市場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市”,政策刺激的退出將給明年的市場帶來較大影響。從長期看,中國汽車市場仍公認有著巨大潛力。
★自主品牌遭遇年中危機
事件:去年銷售火爆的局面讓不少車企大膽制定了2010年的產銷任務,而2010年年中車市出現連續四個月產銷環比下滑卻令他們史料不及。特別是比亞迪汽車曝出了因為銷售任務過大、壓庫嚴重,導致經銷商出現“退網門”。隨即比亞迪汽車于8月3日率先宣布調低產能,將2010年產銷目標由80萬輛調整至60萬輛。緊接著巴菲特和比爾·蓋茨也適時來到中國為比亞迪造勢,成為2010年度最受關注的事件。
點評:回想年中的情況,車企的上半年成績單中有半數不及格,尤其是自主品牌,有超過六成的車企未能按時完成原定的產銷計劃。價格相對低廉、網絡覆蓋面廣是自主品牌的特點,但在市場銷售火爆的情況下盲目擴張、缺少對市場風險的控制,也令自主品牌在處置危機過程中表現羸弱。
★兼并重組進一步深化
事件:去年在中國汽車產業振興規劃政策出臺后,汽車廠商就此拉開兼并重組的大幕,而2010年中國汽車行業國內進行跨區域兼并重組進一步深化。
去年5月,廣汽集團收購長豐汽車29%股份,誕生了《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發布后的首個國內重組案例。而今年廣汽集團則發起了對長豐的要約收購,欲與三菱汽車成立合資公司。同時,廣汽還通過收購吉奧汽車將版圖擴大至華東,并繼續北上收購沈陽航天三菱。另外,北汽集團也以重組方式獲取廣州寶龍集團輕型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的所有存量資產。
點評:繼去年中國汽車行業重組大幕拉開后,2010年的重組“大戲”繼續上演。擁有100多家企業的中國汽車產業想做大做強,不經過大規模的整合、重組基本上是紙上談兵,企業間重組的深化必然伴隨著陣痛的發生,而“十二五”期間重組力度也將進一步加大。
★海外收購終見分曉
事件:從去年開始炒得沸沸揚揚的車企海外收購終于在2010年見分曉,吉利完成了對沃爾沃的收購,而騰中收購悍馬則以失敗告終,通用公司最終發布公告將關停悍馬品牌。
8月2日,吉利并購沃爾沃交割儀式在倫敦進行,吉利完成對福特汽車公司沃爾沃業務單元的收購,總收購金額為18億美元。至此,中國民營企業最大規模的海外并購案走完法律程序,并購成功后的吉利集團成為中國第一家跨國汽車企業。
點評:近年來,中國車企為了提升自己,不斷地尋找海外收購機會,希望海外收購能成為提升自身品牌價值的一種捷徑。從當年收購雙龍、羅孚和薩博部分資產,到如今沃爾沃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子品牌。比之當初的“青澀”,2010年中國汽車行業的海外并購多了幾分從容和成熟。
★車企合資迎來新高潮
事件:隨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越來越多的海外汽車巨頭再也無法抗拒這個巨大市場的誘惑。今年以來,國內汽車集團又開始紛紛尋覓合資對象,比亞迪與戴姆勒、江淮與仰融將合作研發電動車;長安與PSA聯姻在華合資生產輕型商用車及乘用車;臺灣裕隆也借助東風導入華系智慧車納智捷、廣汽與三菱也將完成新的合資,一系列動作都成為個大汽車集團擴大規模的新引擎。另外,斯巴魯國產、捷豹路虎的國產計劃也在逐步推進。
點評:隨著中國市場地位的上升,眾多汽車企業落戶中國的迫切性也在不斷加強,更多的海外汽車企業已經加快了合資步伐,其中大多選擇中國排名前四的汽車集團作為合資對象,以求擠上中國汽車市場高速飛馳的列車。
★合資品牌推進自主戰略
事件:今年以來,合資企業紛紛發布自主品牌,欲搶占本土品牌長期盤踞的低端市場。廣州車展上,國內首個合資企業自主品牌——廣汽本田理念(EVERUS)的第一款量產車型理念S1正式亮相。同日,東風日產的自主品牌“啟辰”,也發布自己的概念車型,量產車型將在2012年正式公布。11月18日,上汽通用五菱自主品牌“寶駿”的首款轎車630下線,將“合資造自主”這一話題的討論引向高潮。
未來根據汽車產業“十二五”規劃,2015年自主品牌乘用車國內市場份額將超過50%,其中自主品牌轎車份額超過40%。
點評:在國家發展創新戰略,鼓勵合資企業搞自主品牌指揮棒下,發展自主品牌已經形成集體沖動,于是“合資自主品牌”這一全新名詞誕生。
中國強則全球業務強,是所有跨國汽車企業的內部共識。在戰國混戰中,要維持甚至進一步擴張業務,合資企業產品和市場必須下移,進入原本屬于本土品牌的低端市場。
★車企上市尋求出路
事件:從IPO到增發,從H股到A股,從發行債券到權證,中國車企的融資通道正在進一步拓展。8月30日,廣汽集團在香港實現H股整體上市,成為“四大四小”中繼東風、上汽、重汽之后第四家實現整體上市的汽車企業。從2002年成立廣汽股份開始,廣汽集團等足8年才迎來這一天的到來。
與廣汽相同,力帆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登陸A股市場,成為登陸A股市場的首家民營整車企業。據了解,目前一汽集團整體上市有了新思路,北汽集團的上市平臺——北汽股份已現雛形,奇瑞、眾泰等企業的上市工作有序推進。
點評:隨著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和車企之間的競爭加劇,企業的融資能力就將成為車企競爭的又一戰場。對于志在加快發展的汽車集團來說,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已成為許多車企急需實現的戰略目標。而在民營整車企業看來,為了解決自身發展所面臨的資金壓力,上市融資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新能源車扶植下啟航
事件:2010年新能源汽車大有發展壯大為“燎原之勢”。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今年由13個擴大到20個;補貼政策亦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個城市試點啟動。主流車企集體上馬新能源汽車項目,16家央企成立了“中央企業電動車產業聯盟”,民營企業也意圖分一杯羹。目前,比亞迪和眾泰電動車都已經開始向個人用戶出售,而純電動的e6也已作為出租車在深圳投入運營,各大城市的電動汽車充電站建設也已開始積極部署。
點評:根據9月份公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草案,確定了國家對節能減排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要求。2010年,在新能源政策的鼓勵下,各大車企幾乎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在電動車的研發與推廣上,而自主品牌企業的表現無疑成為2010年的亮點。
★汽車召回愈演愈烈
事件:因油門踏板存在被卡住的安全隱患,豐田全球召回汽車超346萬輛。1月28日,國內召回約7.5萬輛國產RAV4。繼赴美聽證后,3月1日,豐田汽車總裁豐田章男來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向中國消費者鞠躬道歉。日本豐田汽車發生召回事件雖然并非始于2010年,卻在這一年愈演愈烈,引發人們對于汽車質量安全的關注。
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網站顯示,僅11月份,就共有長安福特馬自達、北京奔馳等10家企業實施16批次召回,涉及車輛超過6萬輛,其中多數原因都是質保措施不到位導致的質量控制問題。數據還顯示,今年1至11月,各大汽車廠家在國內實施召回近百批次。
點評:平均兩天就有一款車型被召回。中國車市一片紅火的背后,汽車的質量正在受到嚴峻挑戰,2010年因此被稱為“汽車召回年”。汽車質量“召回門”的屢屢上演,已給汽車業發出警告,質量是車市的最大問題。召回事件盡管表現出汽車廠商對質量問題的高度責任感,但就在這責任感的背后卻使汽車市場蒙上一層陰霾。
★上汽通用合作開創歷史
事件:在2010年度上海汽車與通用汽車可謂越走越近。11月18日,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旗下全資子公司上海汽車香港投資有限公司以每股33 美元獲得配售美國通用汽15151515股普通股,總計出資499999995美元,約占美國通用汽車總股本 0.97%。
除此之外,雙方還在新能源汽車基礎技術研發和新一代車型開發等核心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并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
點評:上海汽車與通用汽車不斷深化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為中國企業提升研發能力、拓展海外市場等方面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模式,也說明中國車企有機會影響世界汽車格局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