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突破45萬億元,同比增長6.3%。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國經濟增長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結構繼續優化調整。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在闡述如何理解6.3%的增速時,使用了五個形容詞,分別是“比較平穩的”、“不低的”、“含金量比較高的”、“來之不易的”、“有后勁支撐的”。
毛盛勇指出,在經濟增長6.3%的同時,就業比較穩定,物價保持溫和上漲,居民收入增速較快,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這表明經濟平穩運行在合理區間且含金量較高。同時,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里應該還是一個名列前茅的速度。
除了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上半年中國經濟結構也繼續優化。產業結構方面,農業在鞏固基礎地位的同時,種植結構在調優。從工業內部來看,轉型升級在加快推進,比如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速度快3個百分點。服務業貢獻繼續提升,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5個百分點。
在需求結構方面,上半年消費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1%,消費內部的升級還在繼續推進。投資的結構也呈現優化的趨勢,比如社會領域的投資、高技術產業的投資、制造業技術改造的投資都保持在10%以上的較好的水平。上半年一般貿易的比重與上年同期相比也在繼續提升。
此外,區域發展結構也在優化。
上半年,中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快于東部地區3.5個百分點;中部、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快于東部地區。
從6月份的數據來看,工業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速等部分指標較5月份均有所回升。不少市場人士更是指出,6月份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增速回升是支撐二季度經濟表現的主要原因。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程實表示,未來,在外部壓力邊際減弱背景下,通脹壓力大概率下行,消費引擎可能回暖,有望為激活內生增長動力提供新契機。預計“大消費”的價值主線將進一步凸顯,并向資本市場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