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公布的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中國外貿仍然保持著15.9%的兩位數增長,其中進口、出口分別增長21.5%、11.7%。
然而,10月當月的進出口增速出現了雙雙回落,其中,進口、出口的增速為15.9 %、6.1%,相比9月分別回落了3.6、2.9個百分點。
外需疲弱、國慶中秋季節性因素可能是10月外貿增速回落的重要原因。隨著基數的抬高,匯率上升效益的日漸顯現,未來中國外貿料將進一步承壓,10月的外貿先導指數也連續兩個月回落,降至41.6。
分析認為,當前中國外貿“有喜有憂”、“有拖有拉”、“有推有擋”、“有虛有實”。從內部看,外貿穩增長調結構等一系列措施已初見成效,自貿區、“一帶一路”也在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然而中國傳統的外貿競爭優勢正在加速消失,這需要中國外貿的轉型升級,培育外貿新優勢。從外部看,世界經濟的持續復蘇為外貿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貿易保護主義仍在抬頭,中國外貿仍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喜憂參半”的外貿成績單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10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2.5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9%。10月當月的進出口總值為2.24萬億元,同比增長10.2 %。其中出口1.25萬億元,增長6.1%;進口9940億元,增長15.9 %。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前10月中國外貿總體上“有喜有憂”:“喜”的是,中國外貿仍整體保持回升態勢,外貿在“三駕馬車”中的動力正在恢復,今年的外貿甚至出口都有可能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憂的是外貿復蘇的持續力是否能保持,10月當月的進出口增速相比9月分別回落了3.6、2.9個百分點。
“與周邊的國家地區相比,按美元計,10月中國臺灣地區的出口下滑到3%左右,進口更是下滑到0.1%;韓國10月出口較上年同期增長7.1%,遠低于9月35%的增長。”白明表示,這說明外貿復蘇的整體外部環境仍然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
交行金研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表示,根據往年經驗,10月是四季度第一月,也是長假月份,貿易數據可能季節性走弱。“今年國慶中秋雙節齊聚10月,季節性影響強于往年,出口額環比較為明顯的減少,屬正常現象。”
白明指出,10月外貿數據的變動“有虛有實”:前三季度外貿的復蘇在很大程度上受基數較低、匯率波動等因素的影響,而如今匯率已趨平穩,基數已經抬高,外貿增速更多地反映了外貿的真實增長。
2016年,中國進出口呈現前低后高、逐季回穩的態勢,四季度進出口由前三季度的下降2.6%轉為增長3.8%。受此影響,今年四季度進出口增速可能呈高位趨緩態勢。
“今年最后兩個月,外貿的同比基數會進一步提高,去年10月份外貿增速為-0.6%,而在11月、12月,這一數字分別為8.9%、4.9%,同期的高基數將影響今年四季度進出口的增速。”白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