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外貿易延續了去年年底以來向好的走勢,2月份進出口總值呈現兩位數增長。海關總署8日公布數據顯示,2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1.71萬億元,增長21.9%。其中,出口8263.2億元,增長4.2%;進口8866.8億元,增長44.7%,增速創5年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受進口意外暴漲影響,2月出現603.6億元貿易逆差,這是自2014年2月以來,中國貿易賬首次出現逆差。分析人士指出,導致2月逆差的原因主要為春節因素,以及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這些都是短期性因素,從中國外貿的整體情況看短期趨勢向好。
對于2月份出現的貿易逆差,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指出,2月份出現貿易逆差主要與春節因素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導致進口額大幅上升有關,出現3年以來的首次逆差,這種情況應該不具可持續性,因此對人民幣匯率影響有限。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劉學智認為,2月出現貿易逆差,一是季節性波動因素,一般2月、3月會因季節性波動出現逆差狀況。二是因為進口比較大,出口并沒出現問題,還是正增長。三是主要大宗商品價格較去年大幅增長。
從歷史數據看,春節因素導致貿易差額以前經常出現,春節因素消失之后,貿易差額將恢復正常。數據顯示,2015年2月末春節,3月的貿易差額由2月的3700億元銳減至180億元;2012年1月末春節,2月貿易差額由1月的1700億元(順差)銳減至-2000億元(逆差)。而今年春節為1月末,與2012年春節時間幾乎相同,因此也同樣出現貿易差額的急劇減少甚至貿易逆差。
此外,對比去年數據發現,進口商品的數量在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價格較去年同期出現了相當大的增長。數據顯示,前2個月,進口鐵礦砂價格上漲83.7%,原油價格上漲60.5%,煤價上漲1.1倍,成品油價格上漲48.6%。
劉學智認為,進口需求大幅增長,說明內需增強,經濟企穩回升。如果大宗商品價格繼續漲,進口會進一步回升,那也不排除下個月繼續小幅逆差的可能。一季度的季節性因素過后,進出口應該會恢復順差的格局。2月貿易逆差不是趨勢性的,只是季節性的,因此也不會對人民幣形成進一步壓力。
數據還顯示,2月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繼續上升1.2個點至40.2。其中,根據網絡問卷調查數據顯示,當月出口經理人指數回升0.1至41.6;新增出口訂單指數、經理人信心指數分別回升0.2、0.6至44.1、47.8,企業綜合成本指數回落1.2至21.6。
張永軍指出,從外貿情況看,近期狀況略有好轉,但從國際大環境看估計也不會有太明顯的復蘇,從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看,對外貿的描述是優進優出,也表明中國更重視進出口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華泰證券宏觀分析師李超指出,2月進口數據進一步佐證了一季度經濟景氣度較好,但這主要是由國家供給側和需求側政策結合所致,總體來看,雖然經濟健康程度在提高,經濟內生增長的動力仍較弱,經濟的最大不確定性來自出口,既可能帶來復蘇,也可能出現沖擊經濟的黑天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