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報道,步入8月,滬膠期貨主力資金加快從近月向遠月的移倉節奏。其中,近月1609合約呈現縮量減倉的弱勢姿態,遠月1701合約則維持放量增倉的偏強走勢。
昨日,滬膠1609合約與1701合約價差再度升闊至1750元/噸。隨著交割日臨近,多頭畏懼巨量倉單壓迫,紛紛轉戰遠月市場,預計近月1609合約后市將表現平淡,而遠月1701合約雖略強,但受基本面制約,反彈空間有限。
全球央行寬松預期落空
自英國脫歐以來,為改善偏悲觀的金融市場情緒,各國央行紛紛釋放積極的貨幣政策信號以安定人心。不過,就實際行動來看,全球主要央行的表現還是與預期存在較大反差。可以看到,整個7月,英國銀行、美聯儲和中國央行均未有明顯的寬松動作出現,僅有日本央行在近期提增了ETF年度購買規模,隨后該國又出臺了28萬億日元的經濟刺激計劃。
整體而言,全球央行的寬松力度并未達到市場預期,由此可能會加重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經濟下行壓力(中國官方7月制造業指數跌落至榮枯線下方,美國二季度GDP數據也遠低于預期),從而削弱實體企業對商品的需求預期,同時也會導致部分供需面偏弱的商品失去流動性屬性的支撐,商品價格重心回落。
供給過剩壓力并未改善
為了改變全球橡膠供給過剩帶來的價格低迷難題,今年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曾聯合出臺過拯救膠價的限制出口措施,誓言從3月起的6個月內將橡膠出口削減61.5萬噸。然而,政策實施多月,實際執行情況卻未達到預期目的。
就泰國而論,依據出口限制政策規定該國在3—8月橡膠出口本應同比減少32.4萬噸,但是泰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1—6月該國橡膠總出口量達225.16萬噸,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11.27%。由此可以發現,承諾削減數量與實際執行情況明顯不符。泰國尚且如此,印尼和馬來西亞估計也很難遵守限制出口的條約。因此,基本上可以判定,產膠國限制出口政策已然失效,出口量增長帶來的供給過剩壓力并未改善,膠價弱勢格局還將延續。
庫存過高制約出口政策
此前,泰國為了扶持膠價,曾斥巨資收購橡膠,但是收儲政策并未如預期那樣提振膠價回升,反而令自己國內的橡膠倉庫堆積如山。據了解,目前泰國庫存煙膠片共有24萬噸,其中有前政府價格干預時收購的13萬噸,本屆政府收購的11萬噸。
為此,泰國橡膠管理局每個月需要承擔3700萬泰銖來維護庫存成本,而囤積時間過長,煙膠片品質下降帶來的折舊成本也是一筆不小的損耗。不得已的情況下,泰國政府開始研究啟動橡膠庫存清倉計劃,而要在去庫存的同時,保證對國內膠價不產生負面影響,最好的辦法就是出口。換言之,泰國橡膠庫存過高的現狀,已經成為制約出口政策發揮功效的最大障礙。盡管國際三方橡膠理事會(ITRC)將于8月中下旬召開會議,討論是否延長將于今年8月結束的橡膠出口限制期限,但是筆者認為,即使國際三方能達成意向,最終結果還是無法實現干預膠價的最終目標。
綜合以上分析,雖說在移倉換月的背景下,滬膠遠月1701合約將受到多頭力量轉移的惠顧,迎來小幅反彈走勢,但是整體上行空間料有限。因為處在單一化措施干預膠價的背景下,即使未來能有利多政策出臺,也無法起到根本扭轉頹勢的效果。換言之,滬膠新主力合約的誕生同樣難以擺脫中長期價格低迷的格局。(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