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8月1日公布,7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9%,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這是3月以來制造業PMI首次低于榮枯線。專家分析,當前傳統制造行業處于去產能進程中,市場需求較弱,部分地區洪澇災害影響了企業生產與物流運輸。
強降雨造成較大影響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表示,制造業PMI回落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受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強降雨席卷大部分省市,特別是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洪澇災害嚴重,對相關地區的生產、運輸等造成較大影響;二是市場需求增速放緩,擴張動力仍顯不足;三是一些傳統行業繼續化解產能,壓縮生產。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3月以來制造業PMI持續下降,表明傳統制造行業處于去產能進程中,逐漸壓縮產能,同時也反映出市場需求較疲弱。近期制造業PMI整體運行平穩,近4個月波幅都在0.1個百分點以內。
趙慶河表示,盡管PMI微幅回落,但一些積極因素仍在不斷積累。一是高技術制造業PMI為53.2%,創今年以來新高,高技術制造業在結構轉型中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二是反映資金緊張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的企業比重分別比上月下降0.7和1.2個百分點,企業融資難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的矛盾有所緩解;三是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5.3%,比上月提高1.9個百分點,表明企業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有所增強。
平安證券分析師魏偉表示,PMI數據回落顯示制造業環比收縮,而近期工業高頻數據有所改善,意味著7月工業增加值同比仍有望進一步企穩。總體而言,制造業PMI年初以來始終徘徊在榮枯線附近,顯示工業生產整體持續弱勢,下半年仍需政策穩增長。
中小企業PMI持續回落
7月制造業PMI數據顯示,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PMI為51.2%,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持續高于臨界點;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8.9%和46.9%,比上月下降0.2和0.5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回落,這是7月PMI回落的主要因素。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大型企業狀況繼續改善主要受益于投資帶來的刺激效應,同時PPI回升促使上游煤炭、石油以及中游石化、鋼鐵、有色行業回暖,直接體現在大型企業的景氣度之上。民間投資意愿持續下行,中小型企業擴張傾向降低,下游消費和外需疲軟,這些不利于中小企業經營狀況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關注中小企業的財新中國通用制造業PMI(簡稱財新PMI)7月份數據為50.6%,較上月上行2個百分點,去年2月以來首次進入擴張區間。莫尼塔宏觀研究主管鐘正生表示,在財新PMI的分項中,產出、新訂單和庫存指數均大幅躍升至枯榮線以上。
進入下半年后,積極的財政政策陸續落地,經濟企穩跡象初現端倪。
中金公司分析師陳健恒認為,歷史上極少出現財新PMI環比上升2個百分點以上的情況,以往較大幅度的上升都對應經濟的擴張階段,同時官方PMI也不弱。但此次二者出現背離,更傾向于是因為財新PMI的統計樣本發生變化,需進一步觀察。
潘向東表示,隨著一季度的投資高峰漸行漸遠,短期刺激作用逐月消減,二季度以來的政策基調趨于穩健,貨幣環境穩中偏松,避免形成過度寬松預期,同時財政政策“托底”定位明確,力度上仍有所保留。預計三季度制造業較二季度略為疲弱,但不會遠離榮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