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消息報》的一則報道稱,中國輪胎在俄進口輪胎份額中占比下降。報道援引俄羅斯Cordiant公司的材料稱,2015年,風神輪胎在俄羅斯市場的份額由2014年的7.3%下降到1.4%,三角輪胎的份額由2014年的6.3%下降到2%。國內外一些媒體據此分析,中國輪胎制造商正在退出俄市場。真實情況是這樣嗎?筆者認為,數字背后更多的是中國輪胎制造商的戰略選擇。
在4月底剛剛結束的俄羅斯輪胎及橡膠工業展上,有42家中國企業的身影,參展商數量遠遠少于往年。據該展會組展方中聯橡膠股份有限公司介紹,由于俄羅斯整體市場環境變差,導致中國輪胎企業整體參展情緒不高,一些中國企業甚至萌生了放棄俄羅斯市場的想法。
“中國輪胎在俄羅斯市場占有率的下滑并不是完全由于俄白哈反傾銷造成的,其根本問題在于俄羅斯盧布大幅貶值,匯率問題才是導致俄羅斯市場疲軟的根本因素。”仍然持續參展的中國企業認為:“中國輪胎市場份額的降低,并不是俄羅斯方面不采購,而是中國輪胎企業不銷售。為什么中國企業不銷售?因為俄羅斯付不出款。具體表現為,之前放賬期的貨款收不回來,或者之前的合同按照現行價格執行不下去等情況。”
俄羅斯本土企業也表示:“俄羅斯輪胎行業不同于其他產業,俄本土對輪胎需求量大,本土生產能力嚴重不足。外資品牌市場占有率較高,致使俄羅斯的成品輪胎市場成為世界上相對特殊的市場。從中國進口成品輪胎是成為緩解歐美制裁壓力,彌補本土品牌產量不足的主要方式。供需的根本情況決定了貿易走向,而我們相信匯率波動對中俄貿易帶來的影響是暫時的。”
據了解,歐亞經濟委員會2015年對中國輪胎實施反傾銷后,中國品牌在俄市場占有率下滑。根據反傾銷后的一般情況,在針對主要進口國執行反傾銷稅率后,進口數量大幅下降,而本土品牌會迅速填補該空白從而挽回市場占有率的頹勢,但俄羅斯的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從展會現場了解到,韃靼石油集團收購的下卡姆斯克輪胎廠主打“KAMA”品牌,其在俄銷售情況并沒有因為對中國輪胎的反傾銷而脫穎而出。而與下卡姆斯克齊名的俄工廠Cordiant聲稱,14.8%~35.4%的反傾銷稅率對中國輪胎造成了嚴重影響,原本由中國輪胎占有的市場份額也并沒有被Cordiant奪回。相反,原本市場份額較高的歐、美、日、韓品牌進一步擴大了市場占有率,從而導致俄輪胎價格上漲。由此,筆者認為對中國輪胎反傾銷,實際上是兩敗俱傷,僅為他人做了嫁衣。
部分中國輪胎企業表示不會輕易放棄俄市場。為了應對俄羅斯市場的經濟環境,中國輪胎企業也采取了相應對策。比如,釋放海外工廠的產能來供給俄羅斯市場,以規避反傾銷稅率。針對盧布貶值情況,中國輪胎企業采取靈活的收付款政策,從而保證經營風險達到最低。(中橡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