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報道,春節假期過后,隨著整個市場情緒的恢復,以及受東南亞主產國計劃3月初開始限制天膠出口利好消息的影響,滬膠期價迎來近700點的反彈行情。但從基本面來看,滬膠市場短期強勢不改中長期弱勢格局。
供應壓力有望緩解
由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組成的國際橡膠三方委員會(ITRC)2月4日發表聲明稱,亞洲主要橡膠生產國將從3月開始實施出口配額,計劃在未來六個月內消減15%的出口量,也同意提高國內橡膠需求,包括道路和鐵路建設的用膠量。泰國計劃消減出口30萬噸、印尼消減21萬噸、馬來西亞消減3萬噸。另外,為提振膠價,越南同意與ITRC共同消減橡膠出口,具體消減噸位尚未確定,而若東南亞主產國真能切實履行消減出口計劃,那么至少在未來半年內天膠供需矛盾有望得到緩解。
從天膠季節性產出規律來看,從2月份始,越南、泰國南部、馬來西亞先后步入停割期,東南亞主產區天膠供應收緊,新的開割期至少要等到4月中旬之后,恢復正常供應要到5月以后;而國內海南、云南產區正處于停割期,最快的開割時間要到3月下旬,恢復正常供應要到4月中旬以后。因此,3月以后,至少有一個半月時間天膠供應處于季節性斷檔期。
庫存壓力居高不下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月底,青島保稅區庫存較前期下降2.4%至27.14萬噸,仍然處于近兩年保稅區庫存的絕對高位。交易所庫存方面,截至2月26日,雖然期貨倉單減少730噸,但交易所總庫存卻再創歷史新高,達到27.6萬噸。目前國內接近55萬噸的顯性庫存仍然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后市高庫存依舊會給盤面帶來不小壓力。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截至2月20日,日本港口橡膠庫存增加4.8%至14553噸,處于絕對高位水平。
輪胎市場步履艱難
元宵節過后,國內輪胎工廠陸續開工,截至2月26日,國內全鋼胎和半鋼胎開工率分別回升至58.64%和63.98%,平均開工水平較節前稍有提升,主要是為了提前占據旺季市場份額。而下游廠家多以消耗庫存為主,備貨意愿較差。
在內需疲弱的情況下,外需再度受創。2月19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稱,正式對原產于中國的卡客車輪胎開展“雙反”調查,涉案金額超過10億美元;3月14日前,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將對中國出口輪胎是否對美國輪胎業帶來損害做出初定裁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美國商務部將在繼續調查的基礎上做出裁定。據統計,在2012年至2015年,美國市場占我國卡客車輪胎出口比重分別為17.9%、17.1%、20.8%、19.1%。
整體來看,美國市場占我國卡客車出口市場的1/5左右,在整個卡客車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我國在此次美國對華卡客車“雙反”起訴中敗訴,必將直接大幅縮減我國全鋼胎出口數量,進而繼續拉低我國整個輪胎行業的開工率。
綜上所述,當前東南亞主產國出口消減計劃仍在發酵,天膠供應處于季節性斷檔期,供應壓力出現階段性緩解,短期不宜過分看空膠價,甚至在10300元/噸以下可輕倉試多,把握階段性反彈機會。但中長期弱勢行情難以扭轉。(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