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在上海G20會議前發布關于全球經濟前景報告稱,G20國家應當同意攜手上調政府開支以化解全球經濟加速下滑的風險,而近期市場動蕩和發達國家產出疲軟可能會迫使IMF進一步下調全球增長預期。
IMF周三報告認為,全球經濟的主要風險包括發達國家持續的市場震蕩,新興市場金融狀況收緊、中國經濟發展放緩的速度超過預期,以及油價的進一步下跌。
報告提出,G20國家現在就應當計劃協調性需求支持,通過可用的財政空間增加公共投資和支持結構性改革,并強制性完成已有的G20經濟增長策略。另外,在已達成一致的策略上仍有空間可以引入符合成功改革原則、有助刺激產出增長的新策略。
這和上周世界經合組織(OECD)的呼吁遙相呼應。上周,OECD呼吁美國、歐洲以及其他國家采取集體行動來增加投資開支,為已然預警的經濟增長傳導新刺激。
不過,《華爾街日報》稱IMF的這項提議恐將在G20會議上遭受阻礙,因為德國已經在美國、IMF和多國政府長期呼吁其擴大公共開支來提振歐元區經濟上表現出不情愿。
本周將在上海舉行的G20會議已經被拿來和2009年經濟危機時召開的倫敦G20會議相比較,但是美國財長日前講話已經降低了對本次G20峰會出臺緊急策略的預期。
美國財長杰克盧在彭博電視上暗示G20峰會上不會就平息金融市場震蕩作出全球性努力。他稱,全球經濟比想象中得要好,“不會在非危機性環境作出危機回應。”
IMF報告還表示近期市場動蕩和富裕國家產出蕭條可能會迫使IMF進一步下調全球增長預期。今年1月時,IMF已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下調至3.4%,這一數據僅僅略高于去年的3.1%。較IMF經濟學家的技術性全球經濟衰退的指標數據僅高出0.4個百分點。目前,全球經濟增長速度較IMF兩年前的預測低0.5個百分點。
兩年前,G20達成在5年內推動全球經濟增長2個百分點的計劃,并提出要通過一系列基礎建設投資、經濟改革來達到提振產出的目的。IMF評估稱,只有不足一半的關鍵措施被完全執行,而其他大多數策略雖然被評為“正在實行”,實際上仍面臨諸多執行風險。
IMF報告還呼吁發達國家要少依賴貨幣政策而多采用財政政策,新興市場國家應當在可以的情況下采用靈活匯率制度,且對外匯干預僅應當是臨時性策略。
就地區而言,IMF認為美聯儲的加息行動應當基于有清楚證據顯示經濟面臨薪資或價格壓力;歐洲央行應當繼續釋放信號顯示其會采用任何可行的政策工具,而日本則應當通過財政、結構以及薪資政策來支持該國推行的負利率。中國政府應當確保就其匯率政策保持清楚的溝通,并應接受經濟再平衡中與之相一致的增長適度放緩。
報告還呼吁國際社會考慮政策創新支持難民危機中的核心國家,非經濟震蕩可能會產生嚴重的溢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