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水的聲音很大程度上能代表國內輪胎發展的現狀。
山東省廣饒縣稻莊鎮西水磨村,被譽為“中國輪胎第一村”,三十多年前許多人從這里白手起家并逐漸成長為一代企業家。
廠房,職工公寓,互為近鄰的大型產業集團,還有橫亙而過的東青高速路,構成了西水工業園鮮明的現代元素。
從2015年的美國“雙反”開始,西水的輪胎業與國內眾多生產企業一樣,正在進入“過冬”期。
時間再往前幾年,似乎是一個暖春。
金融危機后,從2009年到2011年的三年間,輪胎業快速膨脹并急速擴張。從生產初級輪胎,到斜交胎,再到現在的子午輪胎,東營輪胎業逐漸“聚點成面”,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集群。
爆發式增長的原因,除了市場環境改變以及民營企業“船小好調頭”的原因外,可能最基本的一點是:輪胎業是個好行業。
孫紅旗就這樣評價它:需求量大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受制于行業準入,全鋼、半鋼子午胎一上線動輒年產幾百萬條,產能增擴由是而來。
而同時,輪胎行業又是高密集性行業,資金密集、設備密集、人員密集,且屬高能耗。當產需出現嚴重倒掛后,加之行業特點,即便我們的輪胎主要用于出口,輪胎業不可避免地進入到“過剩產能”的行業之列。
另一方面,企業發展初期的代工也在迅速拉動產能上做了“貢獻”。在2015到來之前,東營輪胎企業熱衷為普利司通、德國大陸集團等跨國公司的輪胎貼牌生產。
2015年之后,當外部市場受沖擊,國內市場上演價格戰,一切都要重新審視了。去庫存與資金鏈的壓力讓眾多企業喘不過氣來;而部分“僵尸企業”無視行業健康,攪動了壓價銷售的惡性循環。
然而,部分不代表全部,更多的企業認識到,以規模取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品質先行、品牌培育變得比任何時候都刻不容緩!
2015年3月1日,國內《輪胎生產企業公告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該辦法規定,申請公告的輪胎生產企業應當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符合輪胎行業準入條件要求、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無重大違法行為,并編制《輪胎生產企業公告申請報告》。
據業內消息,在第一批通過國家輪胎行業準入條件的十家企業中,東營輪胎企業有三家躋身其中。
可以看出,2015年的“內外交困”并沒有讓東營企業低頭。以盛泰為例,這家擁有東營市輪胎行業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如今已把“先做強再做大”,當成必須堅守的原則。
2016年,他們將嚴格管理貼牌生產,著重加大自家五個全鋼、三個半鋼子午胎品牌的培育。
“嚴格準入條件也好,實施標簽法也好,兼并重組也好,這是行業發展的理性回歸,是走向健康發展的開始,而這也是我們所期待的。”
因此,孫紅旗不認同“后輝煌時代”的提法,他說,且不說這是一個“后發展時代”,上個產能時代的“暖春”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暖春,因為,東營輪胎業靠品質品牌取勝的時代還沒有到來,真正的輝煌還沒有到來。(東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