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南地區(qū)橡膠的生產分布
海南地區(qū)全省橡膠的種植面積約為54萬公頃,其中開割面積約為39.2萬公頃。一年的干膠總產量在42萬噸左右。
主要分布地區(qū):
海南的橡膠種植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區(qū)。其中儋州的種植面積最大,達到88915公頃,開割面積也有65333公頃,一年的干膠總產量達到79311噸,占海南全部產量的18.85%。
其他地區(qū),如白沙縣、澄邁縣以及瓊中縣的種植面積也都超過5萬公頃。這四個地區(qū)的橡膠產量占據(jù)了半壁江山,占海南橡膠總產量的48.78%。
種植面積最小的兩個縣市是東部的陵水縣和文昌市,分別只有5086公頃和7946公頃,干膠的總產量也只有4070噸和7718噸。
從這上圖,我們大致可以得到的結論是:
①海南的中部和西部是橡膠的主要分布地區(qū);
②當臺風從東部登陸,如果沒有深入到島內的話,對于海南省橡膠的產量影響將是有限的。
2.海南的單產情況
海南橡膠單產約為60公斤/畝(平均數(shù)據(jù))。民營膠場數(shù)據(jù)分散,有高于100公斤/畝的,也有較低的。
海南的單產相對來說較低,對比之下,云南的單產則較高,平均可以達到100-110公斤/畝。
海南的植膠區(qū)具有臺風、寒害、土壤貧瘠等環(huán)境特點,這些特點阻礙了海南橡膠的單產提高。
臺風是造成海南單產低下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海南多年經(jīng)受臺風,單位面積內橡膠樹的保存率低。海南平均開割樹平均保存率是22-23株,而云南是33株,海南的單位面積株數(shù)比云南要少10%。海南橡膠樹在反復經(jīng)受臺風侵害之后,沒有云南的粗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膠量
云南夜間溫度低,更加有利膠乳合成,干膠含量較高。
海南的土壤肥力不如云南,橡膠的產膠能力也比云南更差。1954-1990年的36年間,海南墾區(qū)的膠園土壤養(yǎng)分呈現(xiàn)全面下降趨勢,有機質下降25~44%,全氮下降22~40%,速效鉀下降10~55%。研究表明,膠樹產量與膠園土壤養(yǎng)分有很好的正相關性,膠園養(yǎng)分短缺是膠樹產量提高的限制因子。而長期施肥不足則是土壤養(yǎng)分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
海南的老齡地產膠園比例大,高產品種更新緩慢也是單產低下的一個原因。
3.海南的開割頻率
四天一刀。每個膠工割1200棵,每天300棵,人均年產膠4噸。
民營廠開割率約為50-60%,割膠熱情普遍不高。
4.海南干旱的影響范圍和程度
干旱情況仍然在延續(xù),臺風緩解了一下旱情。
5月下旬后,海南開始持續(xù)高溫。多個地區(qū)沒有有效降雨。三亞、昌江、白沙、儋州、陵水、瓊中、保亭、臨高等地發(fā)生不同程度干旱。昌江、三亞、白沙三個市縣最為嚴重。
全省44條河道出現(xiàn)斷流,農村臨時人畜飲水困難達到13.26萬人,1.55萬頭。 昌江的打顯水庫則干涸見底。
據(jù)海南熱科院的莫業(yè)勇教授介紹,5月下旬到6月中旬,海南西南部旱情減產大約1.2~1.3萬噸。6月24日,臺風鯨魚帶來雨水,全省旱情解除。
2015年7月,雨水偏多,大部分地區(qū)割膠天數(shù)仍有20~22天,全省產量比去年增加7900噸。
5.海南橡膠的成本是多少?主要包含哪些?
種植成本包括:土地、苗木分攤、花費農藥、工具、人工管理等費用。平均種植成本為425元/畝。部分民營膠園由于利息因素,生產成本可能會更高。自有家庭式小膠園的土地及相關投入成本相對更低,低者可以到300元/畝以下。
割膠成本占橡膠成本的大部分,小微家庭膠園是膠農自主割膠,中等規(guī)模以上的膠園一般雇人。分成比例是5:5或者6:4。當膠水價格在12元/公斤的時候,一噸干膠中割膠工人可以獲得的收益是6000-7200元/噸。
加工運輸成本。新鮮膠水要加氨保存防止凝固。經(jīng)過膠水收購點送至工廠。膠水在到達工廠以后,要經(jīng)過凝固、壓縐、造粒、干燥、稱重打包等過程。這部分成本約為1500元/噸。
因此各方面成本加起來大約為12500元/噸。
6.海南的膠農收入
民營膠園和膠工是5:5分成,一般都請不到膠工。一般農戶認為膠水在15元/公斤以上才不會棄割。
有些膠工由于缺乏其他收入來源,價格再低也會割膠,因為這關乎到吃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