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主雄風”再顯現,商品“盡失顏”
美聯儲10月會議紀要顯示,大多數與會者認為目前的經濟狀況適合在今年12月開始加息。此消息一出,市場對美聯儲年底加息的預期快速升溫,引發了美國股市債市調整,驅動了美元指數走強,加劇了商品市場下跌勢頭。與此同時,美聯儲官員頻繁的講話,也向投資者傳遞加息臨近的信號。據顯示,美聯儲主席耶倫稱12月加息是可能的選項,副主席費舍爾暗示12月行動可能是合適的選擇,且紐約聯儲主席也認為加息所需前提條件或很快滿足,加息是對經濟有信心的表現。此外,其余地方聯儲主席也呈現出對12月加息“一邊倒”的支持,希望推遲到明年加息的官員儼然成了絕對的少數派。
總體來說,美國經濟的增長勢頭已經明顯具有自我維持的能力,而美元的強勢將吸引更多外資,從而進一步幫助經濟恢復。隨著經濟和就業市場的恢復,美聯儲已經沒有維持低利率的必要。截至本周三,美元指數高歌猛進,一度攀升至100.17點,創近8個月的新高。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最新數據顯示,對沖基金看漲美元的情緒繼續升溫,而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凈空倉位紛紛創下階段新高。隨著歐央行12月擴大量化寬松概率的加大,美聯儲年底加息幾無懸念,美元兌歐元等主要貨幣匯率可能持續走強。
在美元強勢姿態下,素有大宗商品“風向標”之稱的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跌至歷史新低,反映全球商品期貨價格的主導指數CRB創下自2011年以來的最低值。全球貿易也迎來“寒冬”——亞歐航線基準集裝箱運費過去三周暴跌70%,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下滑,且運費已經跌破航運公司成本線。
主產國去產能緩慢,補貼令低價膠成“風”
作為全球天膠產量大國,面對近些年膠價持續走低的局面,泰國曾數次采取干預措施,但起到的作用均是治標之效,對于治本之策——去產能則表現得畏首畏尾。泰國當局一方面認同去產能有利于膠價從根本上扭轉頹勢,但另一方面又常常迫于國內膠農施壓而放棄初衷,半途而廢。
全球天然橡膠生產國協會最新報告顯示,今年前10個月,天膠累計產量同比下滑0.9%,至899.4萬噸,減產幅度極為有限。盡管上半年泰國、印尼等主要產膠國因干旱而有產量回落跡象,但由于老撾、越南和柬埔寨等后起之國發力,前者天膠減產效應被后者增產所彌補。
為應對膠價的持續回落,產膠國曾號召國內企業提高內部消化能力,但整體效果有限。今年1—10月,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成員國天膠消費量同比僅增長3.8%。一方面是外部銷售受阻,另一方面是內部消化有限,造成庫存積壓加劇。據報告數據測算,到今年年底,主要產膠國的天膠庫存將明顯增加。
在無力改變天膠高庫存和高產能的現實環境下,產膠國政府只能先緩解政治壓力,其不得不補貼膠農,收儲新膠。近期,泰國內閣又批準了價值130億泰銖(3.65億美元)的補助計劃,并希望以此支撐不斷下滑的膠價。
根據以往經驗,此舉無異于提振割膠積極性,使橡膠維持偏高產量,造成去產能步伐緩慢甚至停滯。雖說泰國政府也通過淘汰老膠園的辦法來實現去產能,但目前可淘汰面積較少,難以達到在短期內削減供應端產能的效果。
與此同時,政府補貼還導致割膠成本大幅回落,形成低價膠資源,進而沖擊整個天膠市場。目前來看,低價膠已然對消費國形成涌入壓力。
整體來說,泰國政府補貼膠農之舉不僅令全球天膠市場去產能步伐停滯,甚至還會拉低天膠價格重心。
車市消費改善有限,重卡疲態延續至明年
受益于9月底發布的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實施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的優惠政策,10月我國汽車產、銷量較9月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且與上年同期相比,產、銷量也有回升,其中銷量增長更為明顯。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10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18.87萬輛和222.16萬輛,較9月分別增長15.5%和9.7%;較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1%和11.8%。此外,1—10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928.03萬輛和1927.81萬輛,產量略高于上年同期,銷量較上年同期增長1.5%。
不僅普通汽車市場產、銷有所改善,而且新能源汽車市場繼續走強。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10月,新能源乘用車銷售2.13萬輛,同比增速達到3.1倍,環比增長18%。其中,插電混合動力車銷售6044輛,純電動車銷售1.53萬輛。在新能源車的各類車型中,低速電動車銷量領跑市場。
受益于國內新車銷售重新活躍,下游汽車經銷商庫存有所回落。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報告,10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54.1%,較9月下降1.6個百分點,庫存預警指數處于警戒線以上。從構成預警指數的5個分指數看,市場總需求指數為55.2% ,環比上升1.8個百分點。預計11月市場總需求與10月基本持平,廠家會在年底沖量。不過,經銷商庫存壓力依然較大。
由于國內經濟下行,汽車市場告別了高速發展的時代,消費者的需求相對減少。9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支持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車發展措施,明確從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對購買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實施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的優惠政策。
政策因素對四季度車市產生一定的推動效應,但整體回升空間有限,難以創造超預期的增長動力。筆者認為,在弱勢需求主導下,滬膠將維持偏弱格局。
膠價低迷一方面是供應端壓力遲遲未減輕,另一方面是終端需求未見明顯改善。作為天膠需求晴雨表的重卡行業,今年以來一直處于持續萎縮狀態,延續至10月,仍在低谷中徘徊。今年10月,重卡市場銷售各類車輛約4.4萬輛,較去年同期的51296輛下降14%,環比上升5%;1—10月,累計銷售45.28萬輛,同比下降29%,凈減少18萬輛。傳統“銀十”儼然成為蕭條的“鐵十”,市場需求之慘淡可見一斑。雖然10月同比降幅較9月收窄,但這并非是需求改善引起的,而是去年9、10月的“銅九鐵十”導致基數較小所致。
臨近年底,在下游物流運輸不暢和固定資產投資回落的背景下,用戶購車積極性還將下降。整個四季度重卡銷售形勢都不樂觀,全年總量堪憂,對滬膠形成沖擊。
中國經濟轉型步伐較快,與重卡市場相關的轉型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潛在經濟增長率在下降;二是增長動力轉換,即由出口拉動轉為內需拉動,由投資拉動轉為消費拉動;三是產業轉型升級;四是市場力量強化。
這些轉型導致重卡市場發展形成兩大趨勢:一是發展速度下降;二是產品技術加速升級。對于重卡市場銷量,筆者認為,隨著投資的下降,今年最高也就50萬輛這個級別。如果明年經濟持續下滑,那么重卡需求將進一步萎縮。
輪胎產量持續下滑,保稅區天膠庫存攀升
今年,輪胎行業處于新世紀以來最困難的時期。由于下游車市消費增速持續回落,輪胎企業生存現狀堪憂。從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輪胎分會對44家主要輪胎企業進行統計的數據看出,輪胎行業主要指標全線變“綠”,產量、銷售收入、出口量、利潤同比大幅度下降,庫存相對提高,輪胎投資降至歷史最低點。
在生存壓力下,輪胎企業不得不降低開工率。截至11月20日,山東地區全鋼胎企業開工率為62.9%,半鋼胎企業開工率為67.5%,二者均低于往年同期水平。由于開工率下降,今年前9個月,國內輪胎外胎產量為7億條,同比下降16%,其中9月同比下跌19%。除此以外,從各省市輪胎產量來看,絕大部分有所下滑。其中,河北輪胎產量暴跌,跌幅達到96.3%。去年總產量排在第二位的天津,也有55%的降幅。下游輪胎企業產量回落抑制了企業對原料天膠的采購。
此外,外部產膠國去產能動作緩慢,補貼膠農帶來的低價膠涌入國內市場,進一步加劇了天膠供需失衡現狀。中國海關總署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天然橡膠(包括膠乳)進口量為21.22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19%。
在需求疲弱的背景下,供應量增加無疑會提升社會顯性庫存。據統計,截至11月中旬,青島保稅區橡膠庫存上漲至21.36萬噸,較10月底增加0.91萬噸,漲幅為4.45%。具體來看,天然橡膠為18.70萬噸,較10月底增加0.84萬噸,增幅為4.7%,其是此次庫存增加的主要膠種;復合膠為0.76萬噸,基本與10月底持平;合成橡膠為1.90萬噸,較10月底小幅增加0.07萬噸,增幅為3.83%。
總體來說,近些年天膠種植業產能擴張迅猛,不僅是老牌產膠國大規模翻種新膠,就連后起之秀也毀林種膠。天膠產量急劇上升,固然是膠價持續回落的重要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全球經濟衰退導致需求增長乏力。需求端消化能力減弱,無法“抗衡”供應端的超量增長,膠價因供需失衡陷入“熊”市。
當前,借助地緣政治因素,滬膠戰爭資源的屬性凸顯,推動膠價觸底反彈,但中期來看,膠價依然處于低迷態勢中。美聯儲升息步伐臨近,美元強勢,而商品資產紛紛“打折”,天然橡膠自然難逃“覆巢之禍”。與此同時,國內經濟處于轉型期,終端需求乏力令輪胎企業陷入生存困境,其原料消費能力下降,天膠市場供需失衡嚴重化和長期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受此影響,滬膠將在“四位數”區域內運行,價格底部還未顯現。(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