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表現不佳,大宗商品需求持續下滑,已經受到驚嚇的投資者再次大舉拋售。
作為國際經濟增長晴雨表的銅價格周四跌至不到5000美元/噸,創六年新低;在上個月短暫反轉的原油價格,也跌至不到45美元/桶。而機構投資者緊密關注、追蹤22種大宗商品價格表現的彭博商品現貨指數,也跌至8月以來最低,接近2008-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的水平。
盡管今年8月市場已經經歷過大宗商品拋售潮的打擊,但交易員和分析人士認為,這一次情況更讓人擔心,因為驅動這一輪價格下滑的因素已經不是過去的供應過剩,而是中國等市場需求的下滑。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渣打銀行分析師Nicholas Snowdon稱,不管是電纜產量還是空調數據,中國10月經濟活動持續大幅收縮。
華爾街見聞昨日提及,中國10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5.6%,增速較9月繼續回落,發電量的降幅也較9月有所擴大。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點評稱,工業生產增加值超預期回落至5.6%,采礦和電力部門增速放緩是主因。
去年表現最好的能源行業對沖基金經理Pierre Andurand表示,諸多跡象表明,和今年稍早相比,原油需求增長大幅放緩,世界GDP增速也將繼續被調低。
《金融時報》稱,從某些指標來看,大宗商品價格已經回到十年前中國加速啟動城市化進程之前,部分先行指標甚至跌至2001年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