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機的發生距今已有七年之久,眼下悲觀氣氛再次彌漫全球經濟。在高盛看來,金融危機各個階段雖然獨立但也相互關聯,當前的狀況正是七年前危機的第三波延續。
高盛認為,七年前開始的金融危機分為三個波段:波段一為美國樓市崩潰引發信貸緊縮以及雷曼倒閉,之后美國出臺“不良資產救助計劃”(TARP)以及量化緊縮(QE)政策;波段二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在第三波段中,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位運行,中國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增長乏力,全球通脹水平維持低位。
在前兩個波段,各國央行紛紛降低利率,促使投資者涌入中國等新興市場尋求高收益。而如今在美聯儲加息預期的陰影下,投資者紛紛尋求資金撤離渠道,大舉拋售與新興經濟體命運相關的大宗商品。
最新這波危機與第一波如何關聯?高盛在一份報告中稱,隨著美國樓市崩潰,低利率水平促進了信貸增長以及杠桿的增加,特別是在中國。而中國為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推進改革,再加上國際商品價格大跌,第三波危機到來。
高盛對危機發生路徑還具體解釋道:
1,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為世界經濟帶來通縮壓力。各國開始降息,新興經濟體國內儲蓄水平上升。
2,經歷了極低的通脹和利率水平之后,全球經濟增長改善。發達市場股市上漲,美國信貸增長加速。
3,受科技股爆發(因為資金成本及債券收益低),以及市場對經濟全球化和生產力增長的樂觀預期影響,股市迎來牛市,并開始形成泡沫。
4,隨著市場對未來經濟增長的信心增強,股市風險溢價下滑。對于未來增長可能放緩的情況,投資者尋求的的風險補償越來越低。
5,股價崩潰導致風險溢價上升,貨幣政策放松。
6,儲蓄水平很高的國家(新興市場和德國等)推動美國和南歐等地信貸增長。
7,在經濟增長數年以及杠桿增加之后,美國樓市泡沫破裂(引發國際金融危機第一波),導致銀行破產以及信貸緊縮。美國開始實施QE。
8,對美國房地產貸款和南歐信貸擴張有風險敞口的歐洲銀行,遭遇重大沖擊。南歐主權風險利差快速上漲,加劇了融資問題(引發金融危機第二波)。市場對歐元區是否能夠保持完成的擔憂上升,歐洲開始QE。
9,因為QE的實施以及儲蓄水平高企,債券收益率大跌,債券的風險溢價跌至零附近。
10,大宗商品價格大跌(主要因為資本支出上漲導致供應增加,以及新技術的影響),令新興市場受到壓力。新興市場貨幣走弱(金融危機第三波開始)。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開始通過人民幣貶值放松政策。
高盛認為,危機的不同階段相互影響,對經濟復蘇構成阻礙,比如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拖累了美國經濟在2010和2011年的復蘇,而如今新興市場的危機也不合時宜地沖擊了歐洲經濟。
高盛寫道:
在過去美國利好政策以及信貸增長的支撐下,新興市場向好的方向發展。而在寬松政策的推動下歐洲也于2012年進入增長模式,但新興市場則開始進入新的“絕望”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