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對媒體公布了6月金融數據,其中6月信貸數據增長較快,信貸結構有所改善,并額外公布了今年5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
央行政策效果逐漸顯現,對去年11月以來央行的幾輪降息降準效果進行評價時,盛松成透露,央行借助社會融資規模評估了實體經濟通過貸款、債券、股票等各類金融工具融資的綜合成本。“2015年以來,隨著貸款利率和市場利率回落,企業融資成本也持續下降。在幾次降息的作用下,新發貸款利率呈持續下降趨勢。”他表示。
5月末社融存量130萬億
此外,盛松成還公布了今年5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29.79萬億元,而上一輪央行公布的3月末數據為127.58萬億元。盛松成表示,6月社會融資規模存量正在統計中,即將發布。
社會融資規模存量指標是指一定時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實體經濟(即非金融企業和個人)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余額。2月10日,央行對外正式發布了2002~2014年的社會融資規模存量歷史數據,并承諾2015年以后的數據按季度發布,條件成熟時按月發布。
“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相對于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更好地反映了與貨幣供應量的關系。”盛松成解釋稱,與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數據相比,前者增速相對平穩,有利于作同比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數據顯示,同期M2為130.74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存量與M2基本一致。
“社會融資規模與貨幣供應量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社會融資規模是反映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貨幣供應量是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提供的流動性和購買力。”盛松成說。
信貸結構持續改善
6月信貸數據高于市場預期,央行數據顯示,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94.43萬億元,同比增長12.5%。人民幣貸款余額88.79萬億元,同比增長13.4%。具體來看,信貸結構也繼續改善。盛松稱介紹,信貸結構改善主要表現為“四個較快增長”和“一個回落”。
央行數據顯示,信貸資金持續向中部、西部傾斜,區域信貸不平衡狀況不斷改善。6月末,西部地區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5.9%,增速比東部高5.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5.4%,增速比東部高5個百分點。
此外,企業中長期貸款較快增長。6月末,企業和其他部門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4%,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8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2.31萬億元,同比多增1671億元,支持了固定資產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
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6.23萬億元,同比增長14.5%,比大型企業貸款增速高5.2個百分點,比中型企業貸款增速高3.3個百分點,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1.1個百分點。
此外,6月末,房地產貸款余額19.3萬億元,同比增長19.4%,增速比上年末高0.5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1.88萬億元,同比多增3444億元。其中,個人購房貸款同比增長17.8%,增速比上年末高0.3個百分點。
產能過剩行業中長期貸款增速回落,其中的鋼鐵業和建材業負增長。數據顯示,6月末,產能過剩行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5%,增速較去年末回落2.4個百分點。其中,鋼鐵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下降5.8%,建材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下降16.5%。
降息、降準效果顯著
從去年11月到今年6月,人民銀行降息四次,累計降準1.15個百分點,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1個百分點。而企業融資成本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這幾次降息對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效果較好。
盛松成稱,降準主要解決銀行體系資金供給問題,但并沒有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問題,決定融資需求的是融資成本等因素。而降息能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刺激融資需求。降息配合降準既能增加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又能增加貨幣供給,長遠看更有利于穩增長、調結構。
在幾次降息的作用下,新發貸款利率呈持續下降趨勢。
據盛松成介紹,截至2015年6月,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97%,比上年末下降64個基點,比上年同期下降101個基點。其中,大型、中型和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分別為5.08%、5.86%和6.48%,分別比上年末下降70個、64個和66個基點,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102個、79個和93個基點。
同時,市場利率也穩中有降。截至7月9日,3個月SHIBOR為3.18%,比上年同期下降157個基點;7天回購利率為2.57%,比上年同期下降120個基點;5年、7年和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分別為3.11%、3.44%和3.44%,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84個、64個和69個基點。“而余額寶7日年化收益率為3.42%,比上年同期回落76個基點。”
2015年以來,隨著貸款利率和市場利率回落,企業融資成本也持續下降。央行借助社會融資規模評估了實體經濟通過貸款、債券、股票等各類金融工具融資的綜合成本。
據盛松成介紹,截至2015年6月,企業整體融資成本為6.32%,比上年末下降68個基點,比上年同期下降85個基點。不同規模企業的融資成本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小微企業降幅要高于大、中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