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央行公開市場重啟逆回購操作,上一次央行逆回購是在兩個多月前的4月16日。4月19日央行宣布大幅降準后,逆回購操作一度暫停。
根據央行公告,本次逆回購期限為7天,規模為350億元,中標利率卻僅為2.7%,與同期限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相當。
央行官方表示,“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充裕。近期,受半年末金融監管指標考核以及大盤股發行等因素影響,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的短期資金需求有所增加。”
中國貨幣網數據也顯示,資金面總體較為寬松。6月25日當天,隔夜的Shibor利率為1.357%,7天的為2.884%,14天的為3.6%,一個月的為3.571%。雖然短期利率維持在較低水平,但是臨近年中,市場對資金面的預期逐漸趨緊。從上周開始,14天期限的Shibor利率就逐漸上漲,6月19日突破了3%。
穩定市場預期,熨平季末資金面波動或是此次央行進行逆回購“放水”的主因。央行也表示,“及時開展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適量投放短期流動性,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促進貨幣市場平穩運行。”
多名分析人士也認為,這可能預示著貨幣政策工具由“大水漫灌式”的降準、降息向定向的微調。本次逆回購操作也意味著6月末降準可能性的下降。
維穩意圖明顯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分析師陳健恒認為,本次逆回購操作的背景是,臨近6月末資金面季節性緊張,而6月份到期的6700億MLF可能有大部分沒有展期,二級市場回購利率近期有所回升,二級市場7天回購利率回升到2.8%附近,推動現券收益率也有一定程度回升。
因此,央行重啟逆回購操作的目的是熨平季度末資金面波動,并且重新引導貨幣市場利率回落。從2.7%的發行利率來看,比目前2.8%左右的二級市場利率略低,比暫停前3.35%的發行利率下調了65bp,也可以看到央行引導貨幣市場利率回落的態度較為堅決。
值得注意的是6月24日上午,財政部公開招標發行的第十三期記賬式附息國債,計劃發行規模為260億元,實際發行量為251.6億元,罕見地成為年內首只遭遇流標的政府債券。這一風吹草動也為資金面增加了一絲緊張的氣息。
也有不愿具名的券商人士認為,5月份以來貨幣政策“微調”的轉向很明顯。2-5月份央行幾乎每個月出一次寬松,不是降準就是降息。而5月中旬以來,進行了兩次正回購操作;MLF也不續作;市場預期的降準也未兌現。如果把這些央行的行為串聯起來看,很明顯得出央行貨幣政策可能已經微調的結論。
民生證券分析師李奇霖也認為,半年末考核、MLF到期、大行分紅、打新擾動等多因素疊加導致6月短端利率上行,此次逆回購重啟,中標利率隨行就市降至2.7%,央行呵護資金面意圖明顯。
某不愿具名的資金交易員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資金面整體并不緊張,但是5月份的正回購和MLF的不續作讓市場擔憂貨幣政策有趨緊的風向,臨近年中更是心有余悸,所以央行此舉信號意義大于實質,就是為了穩定市場。”
華創證券宏觀經濟研究主管鐘正生認為,貨幣政策轉向的擔憂可以休矣,央行轉變的只是流動性投放的節奏和結構而已。尤其是在當前長債利率居高不下之際,央行投放中長期流動性的必要性彰顯。
降準可能性減小
“降準暫時別再指望了。半年末資金面無憂,何必祭出這一重磅炸彈呢。要說下一次降準的邏輯,那也是為第二批地方債置換做鋪墊。”鐘正生認為,央行采用逆回購來補充流動性,預示著降準的預期將大幅減弱。
央行近日公布的數據也顯示,5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增加322億元人民幣,為連續第二個月增長。外匯占款的回升也讓央行進一步大規模釋放流動性的必要性下降。
方正證券也認為,從邏輯上來說,此次逆回購之后,短期降準可能性進一步降低。同時,從目前短端利率的走勢以及資金面觀察來看,短端資金并不短缺,暫且認為這次逆回購操作是針對季末效應的平滑措施,或不具有持續性。
不過,李奇霖卻認為,貨幣政策寬松基調不變,降準依舊可期。因為長端高位,收益率曲線陡峭,長端高位不利于實體順利去杠桿,降準仍是可選的政策選項。
中金公司的分析也認為,不能機械地以央行是否降準來判斷貨幣政策的寬松態度和力度。考慮到6月份經濟數據可能再度下滑,預計未來一段時間貨幣政策仍會以放松為主,方式可能不局限于降準降息等全面性放松工具。鑒于今年前4個月央行也多次下調逆回購發行利率來引導市場,未來逆回購發行利率是否還會進一步下調來釋放信號也值得關注。
針對目前資金面寬松,但實體經濟增長乏力,信貸需求微弱,銀行惜貸的情況,李奇霖還建議,央行可以啟動塵封已久的貨幣政策工具,調低超額準備金利率。目前,我國的超額準備金利率為0.72%,仍有較大的下調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