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5月28日文章,原題:中國對種植橡膠樹寄予的厚望 在中國云南省景洪市的團結村,幾乎每家每戶都住在兩三層的水泥樓房里。那是天然橡膠生產景氣時期的見證。
51歲的王桂英在亮堂堂的新廚房里坐著,回憶以前靠打野獸、種棉花吃飯穿衣的日子。1983年,她家成為村里第一戶種植橡膠樹的人家。“從那以后,我們過得越來越好。”她說。2011年之前,王女士家靠4英畝農地每年能賺近1.3萬美元,土地更多的鄰居年收入接近6位數。
今年,由于油價下跌,他們預計只能賺大約1600美元。天然和合成橡膠價格是跟隨油價走的。“不知道為什么價格會下跌,但我們也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王女士的女婿、32歲的杰兒說。
當地環保官員認識到上述現實,就在景洪郊區試驗另一種種植模式。他們希望這種模式能成為一個更可持續、經濟上更穩定的橡膠產業的范本。在大約165英畝的土地上,工人們將橡膠樹與可可、咖啡、堅果以及高價值的木材樹混在一起種。當地推廣這種混合種植模式,是為減少土壤侵蝕、改善水質、增加生物多樣性,并帶來其他益處。
在橡膠樹還小,尚未長到枝繁葉茂時,膠農一般會愿意交叉種植,但很少有農民在成熟的橡膠園里種入其他作物。杰兒說,他對樹苗發放計劃感興趣,但絕不會砍掉自己的橡膠樹,那是經過7年才長成的。
批評該橡膠計劃的人說,它缺少明確的環境標準和激勵當地農民參與的措施。而且,現在絕大多數橡膠園屬于像王女士家那樣的小型個體戶,他們擁有長期的土地使用權,經濟上的決定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