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5月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1.5%。分析人士指出,4月份CPI同比漲幅仍處于“1時代”,但創出了今年新高。我國物價溫和走穩勢頭明顯,后期難有大漲大落。
記者在采訪中,市場機構以及專家大都認為,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運行有所放緩,供需端的變化影響物價低位溫和運行是今后一段時期的主要特征,因而完成今年物價控制目標已無懸念。當前物價格局為后期改革的推進創造了良好的價格環境。
食品價格波動影響CPI
同比略升 環比略降
“居民消費價格環比有所下降,同比漲幅略有擴大。”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分析稱。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4月CPI上漲1.5%較上月微幅上揚,其中,食品價格同比漲2.7%,有明顯改善;非食品價格漲幅與上月持平,表明未有新通脹壓力出現。
某證券機構分析師在與記者連線時表示,近年來,食品價格尤其是豬肉價格以及鮮菜價格成為導致CPI出現較大幅度波動的主要推手。由于去年4月份基數較低,導致今年部分食品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揚,其中包括豬肉和鮮菜,同比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推動4月份CPI同比漲幅有所回升。
但是,食品價格環比有所下降。“4月份CPI環比略有下降,主要是受鮮活食品價格下降的影響。”余秋梅分析稱。
食品價格對季節以及節日較為敏感。交通銀行(601328,股吧)金融研究中心發給記者的研報分析指出,一方面4月份處于春節與“五一”假期之間,需求較弱;另一方面氣溫回暖后鮮果鮮菜大量上市,食品價格環比顯著下降。
CPI素有“豬指數”之稱。從豬周期來看,我國豬肉價格尚未進入大幅上升的通道。最能反映近期肉價走勢的環比數據顯示,市場供應充足,4月份豬肉環比價格略有回落。
物價走勢
或將“穩”字為主
今年以來,我國CPI同比漲幅已經連續3個月在“1時代”運行,表明通脹已非我國經濟面臨的首要問題。同時,CPI一直處于正增長區間也表明目前通縮命題尚不成立。從國內外經濟形勢來看,后期我國物價不會大漲大落,或將延續當前低通脹格局。
在經濟增速換擋和結構調整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定的物價下行壓力。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速為7%,在國外需求復蘇乏力的背景下,國內需求增長尚不強勁,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動能有所減弱。從供應端來看,國內工業領域面臨產能過剩,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在歐元區經濟復蘇有所改善的刺激下出現了企穩的跡象,但是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仍處于低位區間。供需兩方面的變化,對我國物價形成了一定的下行壓力。
分析人士指出,雖然對通縮風險積聚需要密切關注,但是也要看到我國物價不會出現大幅回落。一方面,我國經濟增長良好的基本面并沒有改變,已經實施或即將實施的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舉措,其政策效應會繼續顯現,將為經濟源源不斷注入新的增長動能。經濟“馬車”的平穩運行將會支撐物價保持穩定。
某證券機構分析師向記者表示,當前全球通縮壓力有一定緩解,但是在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大環境下,我國物價的回升幅度不會太大,4月份CPI同比漲幅僅回升0.1個百分點。因此可以預測,今年CPI將以穩定運行為主要特征。
低物價環境
有利于改革降低成本
如果在價格高企的環境下,改革要兼顧政策效果是否會推高價格甚至影響民生。同時,高物價也會使改革成本大幅上升。
溫和運行的物價,有利于降低改革的成本。此前我國推進重要能源品價格機制改革,從實踐來看,其對物價的影響微乎其微。市場處于低位的能源價格,使得價格機制改革推進后并未出現大漲的現象,普通百姓生活未受到影響,改革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良好的成效。后期價格機制改革將會繼續推進,逐步理順的能源價格機制,將能夠更真實地反映能源產品供需變化,有利于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有助于資源的使用和節約,協調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專家表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協調實施,有利于把深化改革寓于其中。無論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增效,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松緊適度、合理釋放流動性,溫和運行的物價都為其操作創造了更大的空間。下一步,深化改革這盤棋將會繼續下去,溫和運行的物價將為改革營造良好的價格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