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亮相第十六屆上海車展的除了汽車業界的大佬,還有與汽車生產制造密切相關的橡膠輪胎企業。
過去一年間,包括馬牌、米其林、普利司通、鄧祿普等國際品牌均發布了在華產能擴充計劃和密集新品發布的時間表。
近日,記者從全球第六大輪胎廠商鄧祿普的母公司日本住友橡膠(中國)有限公司處獲悉,今年2月該公司在江蘇常熟和湖南的兩家工廠累計產量突破一億條,預計到2020年在華累計產量將達兩億條,實現翻番。
該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山田直樹向記者表示,中國市場是住友橡膠關鍵的戰略發展地之一,“鄧祿普輪胎在中國的銷售額已超過50億人民幣,新車配套的比例也已超過50%。”他說,“為此,公司將對湖南工廠進行擴建,完工后其日產量將是現在的4.5倍,屆時兩家工廠日產量將突破10萬。”
2004年進入中國并實現首條國產輪胎下線的鄧祿普,1888年始創于英國,后被日本住友橡膠并購。作為日系輪胎的代表,鄧祿普通過與一汽、廣汽、東風日產等大型汽車集團合作在華逐漸站穩腳跟。
據記者了解,目前鄧祿普在華旗艦店超過850家,非專賣店網店則有4000家左右,目標指向擴大終端客戶與輪胎替換市場。而與其市場排名不分伯仲的韓泰輪胎近日也對外宣布,將增強在零售市場的銷售比例,“到2020年專賣店的數量由現在的2300家提升到5000家”。
但是,與外資輪胎企業火熱布局、在華短兵相接相比,國產輪胎卻一直給人以“墻外開花墻內遇冷”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如今國產輪胎必須面對利潤下滑的現實。
在近日舉辦的2015中國橡膠年會上,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會長鄧雅俐在《中國橡膠工業2014年經濟運行情況》報告中指出,在全國橡膠制品產品產量保持穩定增長的背景下,行業的整體利潤呈下滑態勢,其中胎類產品(汽車輪胎和力車胎)利潤出現負增長。
根據中橡協統計的企業數據,2014年實現利潤負增長的行業包括輪胎、力車胎和廢橡膠綜合利用三個行業。其中輪胎業中,內資企業的利潤下降9.7%,外資企業的利潤則增長16.7%,輪胎產成品庫存貨值同比增長20.41%,力車胎利潤則大幅下降15.5%。(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