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談判離最后期限還剩不到48小時,伊朗和西方國家代表必須在此期間達成一致,但目前兩方仍都表示需要對方做出妥協。值得注意的是,假如協議達成,可能對原油的多頭們是個壞消息。
這次在瑞士洛桑舉行的六國與伊朗的核談判,設定31日為完成協議框架的最后期限。六國的外交官員在此次會議中,希望以減緩制裁伊朗作為交換,達成遏制伊朗制造濃縮鈾的協議。
不過伊朗多年來始終否認提煉核原料是想制造核武器,多次重申是用于民生發電的用途上,并希望能夠與六國達成協議,解除國際社會對伊朗的制裁。
在本次外長會之前,各國外長們分別舉行了密集的多場雙邊和多邊會談。隨著3月底達成框架協議最后期限的臨近,伊核談判各方正在為如期達成一項框架性成果進行最后努力。美國國務卿克里、法國外長法比尤斯、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中國外長王毅、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英國外交大臣哈蒙德則于29日齊聚洛桑,為這一談判注入新的動力。
據中央社報道,伊朗首席談判代表阿拉奇稱,“達成協議是可行的。一些問題,雙方已找到解決辦法。我們仍在就2或3個問題進行努力,相關談判已進入最后階段,而且是非常困難。”
不過阿拉奇又說,要伊朗把核物質庫存送往海外,讓人無法接受。敦促德黑蘭把其核材料庫存送至外國存放,是六國與伊朗在瑞士進行談判以解決問題的主要要求。
阿拉奇表示,把濃縮鈾庫存運出去,不在伊朗的計劃之內,伊朗不準備把這些濃縮鈾送到國外。
據彭博新聞社報道,阿拉奇周日還表示,“對方必須做出認真的抉擇,”而同一時間英國外交大臣哈蒙德則稱“伊朗必須深呼吸并做出艱難抉擇。”
根據伊朗與六國2013年11月達成的階段性協議,伊朗同意暫時就其核計劃作出妥協,西方國家則相應減輕對伊制裁,各方繼續尋求通過談判在2014年年中達成一項最終全面協議。由于分歧嚴重,各方將談判期限延長至同年11月,后又推遲至今年6月底,但各方同時決定,在今年3月底前達成一項政治性框架協議,以便為后續的技術性磋商鋪平道路。
伊朗如果進入國際原油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是中東地區最大經濟體也是潛在最大產油國之一,長期以來因核問題被西方制裁導致其“與世隔絕”,如果希臘通過與西方達成協議重返國際社會,則也會打開其通向國際原油市場的大門。
英國衛報周日的評論稱,伊朗進入國際原油市場可能輕易的就導致市場拋售,油價可能跌至20美元/桶的水平。
OPEC本月份發布的報告顯示,伊朗2月原油產量為每天278萬桶,同期沙特的產量為985萬桶。
伊朗擁有全球已探明原油儲備的9%,石油部長Bijan Zanganeh近期稱,如果對伊朗的國際制裁被取消的話,未來幾個月里,伊朗每日產出和出口將增加100萬桶。
英國《金融時報》上周報道稱,伊朗原油出口前景改善已經打擊了布倫特油價:因市場預期伊朗核談判將在3月31日達成協議,所以布倫特原油開始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