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要點
IMF將2015-2016 年的全球增長率預期分別下調為3.5%和3.7%,相比2014 年10月期《世界經濟展望》的預測下調了0.3 個百分點。之所以做出這種調整,是因為對中國、俄羅斯、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前景做出了重新評估,以及一些主要石油出口國的經濟活動因油價大幅下跌而減弱。美國是唯一一個增長預測上調的主要經濟體。
全球增長將得益于油價的下跌,而油價下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供給增加導致的。但預計油價下跌對全球增長的促進作用不及負面因素的不利影響,這些因素包括,在許多先進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對中期增長預期減弱的調整導致投資疲軟。
相比去年 10 月,全球增長的風險分布更加均衡。主要的上行風險是油價下跌對全球增長產生更強的促進作用,盡管石油供給沖擊的持續性仍不確定。下行風險與市場情緒的變化和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有關,特別是在新興市場經濟體,油價的下跌已經導致其中的石油出口國面臨外部和資產負債表方面的脆弱性。在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停滯和低通脹仍值得關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北京時間1月20日上午公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更新報告中,將2015-2016 年的全球增長率預期分別下調為3.5%和3.7%,相比去年10 月期報告的預測下調了0.3 個百分點。其中,IMF預計中國經濟今明兩年增速分別為6.8%和6.3%,比上一期下調了0.3和0.5個百分點。
對于下調全球經濟前景的主要原因,IMF解釋稱,去年10月期《世界經濟展望》發布以來的經濟走勢對增長預測有著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從上行方面看,供給因素引起的油價下跌(預計僅會在一定程度上緩慢回升)將提高石油進口國的購買力和私人需求,從而會在今后大約兩年內促進全球增長。然而,除美國外的多數主要經濟體中期增長減緩,全球經濟對此做出的調整超過了油價下跌對全球增長的促進作用。
IMF研究部主管兼經濟顧問奧利維爾·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在1月20日的發布會上表示:“世界經濟面臨強勁且復雜的交錯走勢。一方面,主要經濟受益于油價下跌;但另一方面,世界許多國家的長期經濟前景放緩,負面影響了需求,導致一股強勁的逆流。”
發達國家
在主要先進經濟體中,美國經濟在 2014 年第一季度收縮后,出現了早于預期的增長反彈,失業率進一步下降,而通脹壓力進一步減弱,也反映美元升值和油價下跌的影響。預計 2015-2016 年美國增長率將超過 3%,國內需求將得到油價下跌、財政調整放慢、繼續實施寬松貨幣政策等因素的支持,盡管利率預計將逐步上升。但美元最近的升值預計將導致凈出口下降。
歐元區 2014 年第三季度的增長比預期略弱,主要原因是投資疲軟。通脹和通脹預期繼續下降。油價的下跌、貨幣政策的進一步放松(已被金融市場普遍預期并體現在利率中)、更為中性的財政政策態勢以及歐元最近的貶值預計將為經濟活動提供支持。但這些因素將被投資前景減弱所抵消,而投資前景減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長減緩對歐元區出口部門的影響。IMF預計歐元區的復蘇步伐將比去年 10 月的預測略慢,2015 年和 2016 年的年增長率預計分別為 1.2%和 1.4%。
日本經濟在 2014 年第三季度陷入技術概念上的衰退。在上一季度提高消費稅率后,國內私人需求沒有如期加速,盡管基礎設施支出擴大提供了緩沖作用。假設貨幣政策在定量和定性方面的進一步放松以及第二次消費稅率上調的推遲等政策應對措施將支持經濟活動逐步回升,同時,加上油價下跌和日元貶值的影響,預計日本經濟在2015-2016年將提高到趨勢水平以上。
新興市場
IMF預計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在2015年將大體穩定維持在4.3%,2016年將升至4.7%,弱于2014 年 10 月期《世界經濟展望》的預測。預測下調有三個主要因素:
第一,中國增長放緩及對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影響:2014年第三季度,中國投資增長下滑,先行指標顯示投資增長將進一步減緩。預計中國當局目前將更加重視減少近期信貸和投資快速擴張帶來的脆弱性,所以IMF的預測假設中國當局對投資下滑的政策回應力度將下降。中國增長放緩也會產生重要的地區效應,這就是為什么多數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增長預測被下調。但印度的增長預測基本未變,因為油價下跌使貿易條件改善,政策改革促使工業和投資活動回升,這些因素抵消了外部需求的減弱。
第二,俄羅斯經濟前景顯著減弱:預測結果反映了油價大幅下跌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通過直接渠道和信心效應產生的經濟影響。俄羅斯的經濟急劇下滑和盧布的貶值還嚴重削弱了獨聯體其他國家的經濟前景。
第三,商品出口國潛在增長率下調:相比 2014 年 10 月的預測,許多新興和發展中商品出口國的增長回升放慢或推遲,這是因為,目前預計石油和其他商品價格下跌對貿易條件和實際收入的影響將對中期增長產生更大阻礙作用。
油價帶來新風險
在石油價格的未來走勢和價格下跌的根本原因方面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這給全球增長前景帶來了新的風險。從上行風險方面看,油價下跌對全球需求的促進作用可能強于當前預測體現的程度,特別是對于先進經濟體。但IMF稱,石油價格也可能已經下跌過度,如果石油供給對價格下跌作出的反應強于預期,則油價可能比預期反彈得更早或更強。
在全球金融市場,與市場變化和波動性加劇有關的風險仍然居高不下。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活動出現不同于預期的走勢,或者,在全球經濟繼續不均衡擴張的環境下,美國的貨幣政策正常化過程出現意外變化。新興市場經濟體所受影響更大,因為它們可能面臨資本流動的突然逆轉。
在歐元區,通脹水平進一步下降,在貨幣政策回應遲緩的情況下,內部或外部的負面沖擊可能導致通脹水平持續下降或物價下跌。
四大走勢
報告還稱,自 2014 年 10 月期《世界經濟展望》發布以來,全球前景呈現出四個主要走勢。
首先,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價格自去年 9 月以來下跌了大約 55%。油價下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一些主要經濟體(特別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出現了意料之外的需求疲軟,這種需求疲軟也體現在工業金屬價格下跌上。但油價下跌幅度大得多,說明石油供給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在其他產油國(特別是美國)石油產量穩步增加的情況下仍決定維持現有產量。石油期貨價格顯示,今后幾年內油價將部分回升,這與油價下跌對石油部門投資和未來產能增長的預期負面影響相一致。
其次,盡管全球增長趨勢基本符合預期,從 2014 年第二季度的 3.25%上升到第三季度的 3.75%,但主要經濟體的增長情況有顯著差異。具體而言,美國的復蘇強于預期,而所有其他主要經濟體(特別是日本)的經濟表現未達到預期。這些經濟體的增長之所以弱于預期,主要是因為它們正在經歷對中期增長前景預期減弱的漫長調整過程。
第三,在主要經濟體增長差異更為顯著的情況下,美元實際有效匯率相對于 2014 年 10 月期《世界經濟展望》中使用的幣值已經升值了 6%左右。相反,歐元和日元分別貶值了約 2%和 8%,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特別是那些商品出口國)的貨幣也已貶值。
第四,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尤其是商品出口國)的利率和風險利差已經上升,暴露于能源價格風險之下的高收益債券和其他產品的風險利差也已擴大。主要先進經濟體的長期政府債券收益率進一步下降,反映了“避風港”效應和一些經濟體經濟活動的減弱,而以本幣表示的全球股票指數自去年 10 月以來基本沒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