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去年以來經歷了較為劇烈的波動,2014年年初至年中,受到地緣政治因素的沖擊,油價漲至每桶110美元以上的高位,但隨后受到供求基本面以及美國頁巖油產量增加的影響,一路下滑逾50%。2015年伊始,國際原油價格仍然延續跌勢。最新數據顯示,原油價格1月5日繼續暴跌,并一舉跌破每桶50美元重要關口,再度刷出五年半來的新低。
此外,近來希臘政局動蕩以及最大反對黨激進左翼聯盟黨可能上臺執政的前景,引發市場關于希臘可能退出歐元區的猜測。避險需求令美元對多數主要貨幣匯率上漲。美元走強降低了以美元計價的石油的投資吸引力,也拖累國際油價走低。
有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全球原油供應充分,低油價或將成為新常態。摩根大通的報告指出,市場達到供需平衡需要時間,預計短期內油價還有下行空間。該行預計油價將在今年一季度見底。
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Fatih Birol認為,2015年在美資本的石油投資將下降。幾家大型石油開采公司已經宣布將削減預算。摩根大通的首席美國經濟學家Michael Feroli在去年12月18日的一份報告中稱,這可能會使德州陷入痛苦的經濟衰退。據了解,德州石油產量占到了全美的40%。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產值占到美國經濟的11%。Feroli表示,不利影響還可能會波及的房地產等其他產業。
美國并不是唯一身處困境的國家。OPEC成員國(包括伊朗)都在面臨十年來最低的石油出口收入。美國能源情報局估計OPEC今年將取得4460億美元的海外石油貿易收入,而2014年這一數據是7030億美元。OPEC組織已經表態拒絕減產,以此來維護他們石油市場的份額。不過隨著美國頁巖油的繁榮,OPEC也在尋找其他可替代性的地區來輸出石油。
石油出口大國俄羅斯的經濟也會受到影響。據俄羅斯財政部長透露,如果油價保持在60美元/桶,俄羅斯2015年的經濟增長率可能會縮至4%。美國能源情報局表示,2013年,俄石油和天然氣的出口收入占到了全部出口份額的68%。
摩根士丹利在去年年底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當前原油市場仍面臨五大不利因素:1)歐佩克確認2015年上半年不會召開緊急會議或者減產;2)現貨市場指標依然疲軟,庫存較高;3)今年早些時候將會有更多供應涌入市場;4)2015年二季度供需失衡狀況將會加劇;5)2015年美元將繼續升值。摩根士丹利相信在2015年二季度之前,市場需要找到一種機制來平衡供需。其報告指出:“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油價可能需要進一步下跌——也許短暫下探至現金成本每桶35-40美元——來推動減產。”該報告還預計,美國產商將會減產應對油價下跌,從而造成市場在2015年下半年開始復蘇。
事實上,油價的大幅下跌令投資者感到擔憂,但多數亞洲國家將因此受益,因為它們都是石油消費大國。據高盛的計算,亞洲國家(不包括中國)的石油依賴度(所消費石油的金額占GDP的比例)為8.4%,而中國的這一比例較低,因中國對煤炭的依賴度較大。新加坡和泰國的石油依賴度超過10%。除石油消費量高之外,多數亞洲國家還是石油凈進口國。能源凈進口額(包括原油、液化天然氣以及其他石油產品)占亞洲國家GDP的比例達3.2%。高盛稱,油價下跌為亞洲各國節省的支出應當會被用于國內開支,這將給亞洲國家經濟帶來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