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兩極分化 合:兼并融合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輪胎生產國,下游汽車市場的快速擴張給輪胎企業帶來了機遇,各世界知名輪胎企業紛紛來華建廠,積極搶占屬于自己的市場。目前輪胎企業大體可以分為三個級別,第一梯隊的來自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異等國際的全球霸主控制,第二梯隊是國際上很有競爭力的品牌比如佳通、東洋、韓泰等,第三個梯隊是國內比較有些歷史的工廠比如風神、泰凱英、雙錢等工廠;另外的最后第四梯隊就是些后起之秀的廠家,尤其以山東東營為代表的工廠車間群。
我國輪胎市場發展迅猛,近幾年內銷外銷都風生水起,大大小小的輪胎廠屹立在華夏大地之上。在國內汽車市場快速擴張,外銷數量不斷提高的時期,輪胎幾乎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為了擴大盈利,大型廠家紛紛擴產,一些中小型廠家也不甘寂寞,悄悄建起。所以形成了目前我國大大小小幾百家輪胎廠的局面。
在銷售情況良好,庫存壓力較小,資金流轉相對較快的時期,大廠小廠開工都尚可,但是隨著2011年下半年開始輪胎價格持續下滑,大品牌價格的下探,必將威脅小廠小品牌輪胎的銷售情況,一些中小企業庫存積壓嚴重,開工被迫降低,開始為維持生存奔波,而大型輪胎廠品牌知名度高,技術含量高,資金實力雄厚,銷售情況良好,并且由于原料采購比較固定且數量巨大,原材料成本相對較低,增加了大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及至2013年,在整個橡膠產業一片低迷之時,國內中大型輪胎廠家盈利情況良好。但是兩極分化也越來越嚴重,大型廠家競爭力強,不斷兼并和新建廠家擴大產能,并且開工高位,而中小廠家銷售艱難,開工低位,個別廠家被迫停產,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2014年輪胎行業從春天進入嚴冬,原材料成本中占比最大的橡膠價格節節下滑,新低不斷出現,輪胎成本面難獲支撐,下游國內汽車市場今年產銷增長速度難及去年,對輪胎需求拉動不大,而今年美國“雙反”事件又給本就疲態的國內輪胎企業當頭一棒,迫使國內輪胎外銷受阻,國內輪胎企業銷售情況堪憂,大型輪胎廠家本應銷往美國的輪胎涌向國內市場,國內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價格戰如火如荼,中小品牌廠家市場份額不斷縮小,生存舉步維艱。
筆者認為輪胎行業在兩極分化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大魚吃小魚現象在所難免。通常采取的形式有兼并融合、部分工廠淪為代工廠(類似于貼牌)、批發商的代工廠;相互持股(比如金宇和盛泰交換持股)等等。行業洗牌,必將淘汰跟不上歷史步伐的企業,這也是市場發展趨勢,只有大幅縮減輪胎企業數量,才能避免惡性競爭的加劇,只有通過兼并等形勢組成更大的企業,才能在洗牌的浪潮中站穩腳跟,行業高度集中也是行業成熟的一種體現。
兩極分化 兼并融合!
(以上評論僅為撰稿人經驗及觀點 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