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中國外匯儲備增加 77 億美元至 1.95 萬億美元,同比少增 1462 億美元。在金融危機肆虐的當下,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增速大幅放緩。這背后則是中國外匯資金的運用策略悄然發生變化。
外需下降使得外匯流入受到影響。從去年 11 月開始,中國進口、出口已經連續 5 個月同比負增長。今年一季度,貿易順差增加 623 億美元,同比增速放緩。與此同時,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 218 億美元,同比減少 56 億美元。但以上兩大外匯“進項”畢竟仍實現了 841 億美元的凈流入。而剔除順差、外商直接投資之外的“其他外匯流入”出現了 764 億美元的凈流出。這么大的單季流出規模是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
這是否意味著“熱錢”正在大幅撤出中國市場呢?目前恐怕還不能直接得出這樣的結論。
一方面,在“其他外匯流入”中,包括了個人及企業外匯收入匯回(匯出)、對外投資及損益、“熱錢”等很多項目。把數據的變動簡單歸到其中某一項下顯然缺乏依據。
另一方面,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雖然僅為 6.1% ,但仍高于很多國家,而且經濟基本面比其他國家更早出現回穩跡象;同期人民幣也并沒有貶值,對美元基本保持平穩,對一籃子貨幣折算的實際有效匯率甚至還升值 4.25% ;同期中國 A 股上漲近 30% ,漲幅領先全球股市。“熱錢”沒有理由大幅出逃。
因此,造成一季度外匯儲備增速放緩最可能的原因是管理部門主動調整了外匯儲備的運用策略,“多出少進”,當季外匯運用大幅增加,使得外匯儲備的增量部分相應減少。
例如,今年一季度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明顯加速,目前已超過 200 億美元,其中以中鋁、五礦等企業為代表。企業持有海外公司的股權,一方面有利于中國企業降低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外匯儲備“分流”,減少外匯儲備的資金運用壓力。而這部分外匯資金來自企業的外匯存款或從國內市場購買,直接造成外匯儲備增量下降。
再如, 2 月中國與俄羅斯簽署貸款換石油協議,中國提供 250 億美元貸款換取未來 20 年左右來自俄羅斯的 3 億噸原油供應,以供油償還貸款。此后中國和巴西也簽署了 100 億美元的貸款換石油協議。以上外匯資金顯然也來自外匯儲備的存量或增量部分。
此外,今年以來中國居民海外購房熱,美國、日本、歐洲等國都成為中國居民的購房目的地。以上資金來自居民的外匯存款或市場購買,也減少了外匯儲備增量。
以上這些都反映了外匯資金運用的新動向,外匯資金從購買美國國債轉向更多投資渠道,包括支持企業對外投資、購買戰略資源、支持個人外匯使用等。
在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大舉擴大財政赤字來填補金融機構的損失,不久前美聯儲還宣布將購買美國國債,直接開動印鈔機。這對美國國債第一買主――中國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中長期看美國通脹風險加大,美元可能貶值,投資美國國債風險上升。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調整外匯資金運用策略無疑是明智的。一方面,加大外匯資金的合理運用,盡量減少外匯儲備的增量部分。另一方面,對于外匯儲備的存量部分采取調整期限結構的辦法,盡量規避美國國債的貶值風險。
在今年 2 月份,中國首次凈減持美國長期國債 9.64 億美元,使得當月增持的美國國債全部為一年以內的短期國債。此外,中國還減持了美國機構債券,增加了股票投資。
在金融危機下,多出少進、以短易長、以股換債可能成為中國外匯資金運用的選擇。而隨著美元地位的下降,這樣的變化也許不是短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