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昨日發布9月份全社會用電量等數據。全社會用電量457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7%,為18個月來次低;業內估計全年用電量增速或低于5%。宏觀經濟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工業、制造業數據已經不能完全代表實體經濟狀況。
9月全社會用電量數據分類別來看,城鄉居民用電量同比下降10.2個百分點。電力行業研究人士認為,去年夏天全國出現大范圍極端高溫天氣,導致用電量基數較高。相較之下,今年同期天氣涼爽,因而9月用電增速出現了負增長。
而與經濟景氣度最為相關的第二產業,用電量增速僅為5.2%,也處于較低的增長水平。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數據顯示,同比下降1.8%,同比增幅為近5個月新低,反映出工業品去庫存以及下游需求疲弱的情況仍在繼續,生產領域仍較疲軟。
中電聯專家認為,今年用電量增速將難以達到預期的6%,依8、9月份用電量形勢來看,預計未來幾個月用電量增速很難大幅反彈。全年用電量增速或被拉低至5%以下。
“近幾個月數據都比較弱,三季度經濟走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交通銀行(601328,股吧)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唐建偉接受采訪時表示。
由于工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7成以上,用電量數據因此被視作反映經濟走勢的重要風向標。唐建偉卻認為,隨著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工業、制造業已經不能完全代表實體經濟活力,上半年GDP數據中,第三產業貢獻率已經超過了第二產業。從拉動經濟增長動力角度來看,消費拉動率超過50%,遠超投資,整個經濟結構在改善。同時整個經濟效用也是在提升的,隨著“三公”消費、政績工程、虛假貿易數據等水分被擠出,目前的投資、消費、出口數據比之前高增長時期更為真實。
“在此情形下,實際經濟情況或許并不像工業增加值、用電量數據反映出的那么差。” 他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