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經過60年的發展,特別是近10年來的快速發展,現已成為國民經濟名副其實的重要支柱產業。現在,中國汽車工業已經步入穩健的發展階段。國內汽車行業的高速發展,毋庸置疑的吸引了世界各大車企對我國的關注,紛紛在我國以獨資或者合資的形勢建廠,還有一些高檔車直接進口。隨著我國汽車市場的日趨成熟,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也從起步到壯大,但是受種種因素限制,今年1-8月份國內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卻出現較明顯的下滑跡象。根據歷史數據可以看出從2012年至2014年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比出現緩慢下滑趨勢,淡季銷售情況都欠佳的情況下區分不明顯,但是年前年后銷售旺季的時候,差距尤顯巨大。
2014年1-8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同比去年同期小幅增長,但是市場份額較去年同期卻小幅走低,這種情況只能說明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雖然同比增加,但是遠遠沒有趕上其他品牌乘用車的增長速度,今年1-8月份德系和法系乘用車市場占比增長比較明顯。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了在我國汽車市場上自主品牌占有率卻踏上下坡路,前方的路又在何方。我們歸納了以下幾點:
原因一:國人消費理念“崇洋媚外”
在我國的近代史上,受我國經濟發展起步較晚的影響,在我國消費者心中,國外進口或者合資的產品更值得信賴,汽車是高投資產品,消費心理尤顯謹慎,加上國外品牌汽車更能彰顯“面子”,所以同樣價格、差不多配置的情況下,多選擇進口或者合資品牌。
原因二:非自主車技術更趨成熟,可信賴性高
由于國外汽車行業起步較早,目前汽車技術更趨成熟,汽車品質更高、技術更顯先進,小問題更少,值得消費者信賴,我國汽車行業起步較晚,核心技術缺乏,細節完善性缺乏,給消費者造成整體質量不良的印象。
原因三:非自主車價格下探
以前,非自主車由于本身技術更顯先進,細節處理更加完善,流水作業更顯成熟,價格范圍多處于中高端,而自主車多占據中低端市場,但是近年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各合資品牌等紛紛下探價格,進一步積壓自主車空間。
原因四:自主車無可持續增強體系力
自主品牌目前尚沒有形成可持續增強的體系力,一些自主品牌還停留在領導主觀判斷拍板、生產、銷售這種模式上,而沒有形成市場、研發、生產、銷售、再回到市場反饋,進而再據此研發的閉環。
原因五:消費國際化
曾經自主車依賴的三四線城市,隨著消費國際化的愈演愈烈,霸主地位也在不斷被動搖。
原因六:品牌效應缺失
目前我國的自主品牌,無論技術多么先進,汽車質量多么好、服務體系多么完善,在消費者心目中仍是中低端的印象,品牌形象亟須改善。
原因七:限行限購城市增多
隨著國內一線城市的全面限行限購,部分二線城市也加入戰團,限行限購城市汽車上牌問題尖銳,難得搖到的號碼,消費者多選擇可承受的略顯中高端的汽車,走中低端路線的自主車進一步受到擠壓,個別城市經銷商難以為繼,漸漸退出個別市場。
中國品牌乘用車歷經10余年發展,特別是近5年來的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主要表現在整車企業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技術研發體系,汽車研發水平大幅提升,汽車產品品質得到大大提升,產品市場覆蓋率大幅提高以及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等。近兩年自主品牌車市場份額的下降,其發展也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注,今年1-8月份情況愈顯糟糕,如果后期市場占有率繼續丟失,中國將如巴西、加拿大一樣淪為代工型汽車工業國家。其實無論是從技術、國人消費理念還是限購等方面考慮,歸根結底是我國汽車行業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民族體系和民族特色,產品低價低質飽受消費者詬病,品牌提升乏力,當合資品牌和合資自主品牌大舉進攻自主品牌固有的三線、四線市場和10萬元以下產品市場時,自主品牌只能節節敗退。我們認為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現在缺少的不僅僅是核心技術,更主要的是沒有在國人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市場認知度太低,積極主動地傳播中國品牌汽車正能量,營造購買和使用中國品牌汽車氛圍,讓中國車、中國夢逐漸成為市場消費的主流文化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