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第一財經日報9月17日報道,“吸引外資已經進入下行通道” “資本正在加速流出中國”等說法,并“沒有數據支撐”。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昨日在商務部月度例行發布會上,發表了上述觀點。
“我們還正在研究相關的外商投資的投入流出情況和貿易的情況,目前來講沒有特別異常的變化。” 沈丹陽稱。
商務部月度例行發布會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當月,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1951家,同比增長5.2%;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2億美元,同比下降14%,比7月當月的降幅略有減小。7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8.1億美元,同比下降16.95%。
跨國公司對華投資不確定性增加
從整體來看2014年1~8月,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15200家,同比增長5%;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83.4億美元(折合4825.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8%(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
1~8月,分國別來看,傳統的美歐日,甚至東盟也有了對華投資下滑趨勢。日本、美國和歐盟對華投資分別為31.6億、20.8億和42億美元,分別下降43.3%、16.9%和17.9%。東盟對華投資45.9億美元,下降9.72%。
對比7、8兩月的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發現,8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72億美元,同比下降14%;7月為78.1億美元,同比下降16.95%。
根據十年以來的數據分析,月度吸引外資數據波動明顯,與具體項目落地情況有關,并不存在什么規律性。兩個月的下滑,也并不代表全年走勢。但大型跨國公司對華投資決策的不確定性確實在增加。
數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目前涉及到美國的一些高科技企業,已經涉及到了較深的中美國家利益博弈。
連續兩個月吸引外資金額出現兩位數同比下降,是否與正在推進的反壟斷有關呢?
在商務部例行發布會上回應上述問題時,沈丹陽稱:“可以明確地說沒有關系。”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周在達沃斯論壇上對反壟斷調查作出回應稱,反壟斷調查所涉及的企業,外企只占10%,這說明這些措施并不是選擇性的。并進一步稱,推進的包括反壟斷調查在內的事中事后監管是依法、透明、公正進行的,這些舉措有利于中國擴大開放,讓更多外資、外國產品愿意和敢于進入中國。
外資三法修訂進行時
沈丹陽在發布會上還介紹稱,商務部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積極探索對外商投資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的管理模式,在試驗區暫時調整實施“外資三法”中的行政審批,將合同章程審批改為備案管理。
“這是中國外商投資體制改革邁出的實質性一步,也是對下一步外商投資法律調整進行的有益嘗試。” 沈丹陽說。
中國外商投資企業法共有三部:《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以及《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過去30多年,中國吸引了全球資本,帶動就業、出口以及產業升級。但與此相對應的核心問題是,外資相關法律并沒有隨之“升級”。
事實上,“外資三法”已經不適應目前利用外資形勢下的法律需求。商務部外資司副司長黃峰去年在一個專題發布會上曾表示,商務部希望能夠在適當的時候啟動“外資三法”修訂,使得修改后的法律能夠和國際投資的慣例、原則銜接起來。
“外資三法”分別在2001年前后做過修訂,但距今已有十余年時間。據黃峰介紹,這種不適應主要表現在,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規定比較多,與現行的法律法規有所沖突。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外資所所長何曼青近期對本報記者表示,法律修訂還在進行,但由于法律本身的精準性要求,目前還沒有出臺時間表。
何曼青曾在過去幾年參與法律修改意見征集。
“最終的希望是,能夠將三法廢除,統一出臺新的《公司法》。”何曼青說,“外資審批改革未來的方向還是應該進一步放開,以負面清單為基礎,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沈丹陽透露,為了做好三法修訂工作,商務部正在積極調研進行論證,并且已在商務部官方網站上發布公告,廣泛征求意見,非常歡迎社會各界,包括外國投資者提出意見和建議。
“希望通過這次法律修訂,構建一個既符合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和基本國情,又適應國際通行規則發展要求的外商投資法律體系,為外商在華投資創造更加穩定、透明和可預期的法律環境。”沈丹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