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天膠拋儲消息進一步明確,對天膠價格形成新的壓力。周二,滬膠1501主力合約增倉下行,收跌1.99%。
國家收儲政策作為調節商品供需矛盾激化背景下的“緩沖利器”,在短期內雖能起到避免價格出現劇烈波動的功效,但卻無法矯正和逆轉商品價格的長期運行趨勢。例如天然橡膠,由于缺乏終端需求的有利消化,其供應過剩矛盾在近些年日益尖銳,以致收儲措施非但未能發揮效果,反而成為多頭的心腹大患,變成膠價上行的軟肋。
泰國收儲埋下膠價長年下跌的禍根。近幾年,持續低迷的天膠價格不但令主產國膠農苦不堪言,而且也讓產膠國政府寢食難安。為了暫時緩解供需矛盾,全球最大產膠國——泰國政府——采取了干預膠價措施。據了解,該國曾在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向國內膠農收購了21萬噸天膠,雖在當時環境下起到很好的提價作用,但這部分庫存也相應在往后的日子里成為多頭心病。福兮禍之所伏。很明顯,泰國的收儲政策雖表面上緩解了當時天膠的供需矛盾,但從實質上而言并沒有根治天膠長期供應過剩的毛病,反而存在助長供需矛盾趨于擴大化之嫌。
治標無效,泰國政府無奈開出治本良方。隨著弊端日趨顯露,而收儲的治標之策再也無以復加之時,產膠國只能痛定思痛,面對事實,開出“治本”的藥方。可以看到,在無力改善天膠消費大國終端需求疲弱的殘酷背景下,今年以來,產膠國終于在壓縮供應端增量上下足功夫,以求達到提振膠價企穩上行的目標。8月初,泰國政府就采取措施,號召本國膠農進一步減少橡膠樹數量,以縮減橡膠供給并推高價格。除了啟動天膠去產能之門外,該國還積極開啟了去庫存之門。近日,泰國政府再度宣布將出售21萬噸存膠,以緩解價格壓力并減少倉儲成本。盡管此舉遭到了廣大膠農的強烈反對,且目前市場的原料膠價格僅為當時收儲價的一半,但基于從長遠利益的考慮,也只能“揮淚斬馬謖”,以“吐血跳樓價”清倉大甩賣。禍兮福之所倚。雖說此舉會給全球天膠價格帶來短期內的利空打壓,但從長期而言,治本藥方一出,無疑會根除近年來多頭心中的隱患。隨著去庫存化之門開啟,膠價也將重獲上行動力。
消費國去庫存也如火如荼。不但產膠國當下正經受著去產能化和去庫存化之陣痛,全球最大天膠消費國——中國也在經歷去庫存化的過程。可以看到,在融資膠水分擠出、消費旺季臨近所帶來的需求預期回升以及青島保稅區貨轉逼倉規定等多方面因素驅動下,從8月以來,國內天膠顯性庫存出現大幅回落現象。據統計,截至8月中旬,青島保稅區橡膠總庫存大幅下降至23.41萬噸,環比降幅達19.22%,同比回落更是超過21.5%。具體來看,天然橡膠降至18.8萬噸,環比下滑21.34%。消費國橡膠去庫存化提速也在一定程度上修復多頭信心,支撐膠價趨于長期企穩姿態。
由于短期泰國政府采取拋售收儲膠行動,其結果勢必會在天膠供應端上形成較大壓力,對于膠價的負面沖擊無可置疑。但是,筆者認為,隨著多頭隱患去除之后,利空出盡,反而能讓滬膠市場更早重現光明。在泰國政府痛下決心,揮淚棄存膠之下,滬膠市場長期形成的弱勢格局有望冰雪消融,大地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