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最后期限(7月30日),阿根廷仍未能同對沖基金債權人達成和解。因此,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當日將阿根廷的長期與短期外幣信用評級調降至“選擇性違約”。這是阿根廷13年來第二次主權債違約。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紐約聯邦法官托馬斯·格里塞于當地時間7月22日就阿根廷違約債務訴訟舉行聽證會,并拒絕阿根廷政府希望法官暫緩執行償債裁決的請求。按格里塞法官此前的裁決,阿根廷必須在7月30日前向拒絕接受阿政府兩次債務重組的債權人,支付13.3億美元負債及相關利息。
英國倫敦財經報紙《城市早報》指出,美國時間7月23日,阿根廷代表與以美國NML資本管理公司為代表的“禿鷲基金”(指通過收購違約債券,通過惡意訴訟,謀求高額利潤的基金)在調停官的協助下展開一場“7天24小時無休”的談判。
艱難的談判
“如果執行法院裁定,僅償還NML資本管理公司的13.3億美元,對阿根廷而言并非難事。”美國廣播公司報道說,“但根據"債權平等原則",所有當年未接受債務重組的債權人都可以提出相同要求,由此導致的債務總額將高達150億美元。對于外匯儲備僅有280億美元的阿根廷而言,顯然超出其當前的償還能力。”
美國道瓊斯商業新聞網站消息稱,讓阿根廷無法承受的是,根據債務重組時達成的“未來發行權利”條款,所有債權人(包括之前93%接受債務重組的債權人)都可以要求阿根廷全額還債,2005年和2010年債務重組協議條款將被推翻。屆時債務總額將高達1000多億美元,阿根廷經濟面臨崩潰。
“在7月22日的聽證會上,阿方律師要求法官提供足夠的保護措施,避免激活阿政府在2005和2010年兩次重組時、與接受重組的93%的債權人達成的"未來發行權利"條款。”《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報道。
該條款規定,阿根廷不能主動向未接受重組債權人提出更優惠的重組條款,以保護已接受重組債權人的利益。否則,阿根廷將會面臨更大的經濟和金融風險。
據美聯社報道,在當天的聽證會上,格里塞法官承認阿根廷已進入一個十分艱難的時期,但他堅持要求阿根廷必須在規定時間內與拒絕重組的債權人達成協議。他強調,阿根廷必須做出決定。
違約幾率上升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7月25日舉行的談判會議結束后,紐約地方法院指派的調解員波拉克透露:“雖然已經進行了四輪談判,但雙方在達成和解方面尚未取得任何進展。”
“禿鷲基金”的主要代表—NML資本管理公司發言人當日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說:“阿根廷拒絕通過調停人進行談判,基本上已經做好了下周違約的準備。”
就在談判陷入僵局時,路透社報道了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的“立場”,讓那些希望看到和解的投資者的愿望再次瀕臨破滅。
克里斯蒂娜表示,阿根廷在很大程度上寧愿選擇違約,也不愿意與那些不愿意接受債務重組的禿鷲基金達成和解。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報道,克里斯蒂娜曾公開表示:“在我看來,當初以極大折扣出售的主權債券,如今被強制性要求連本帶息全額賠付,"禿鷲基金"是在向阿根廷進行"敲詐勒索"。”
彭博社數據顯示,阿根廷3個月信用違約互換合約暗示該國有44%的概率會暫停償債,遠高于一周前的28%,也是目前全世界最高的。
無獨有偶,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消息稱,目前摩根士丹利已將阿根廷債務違約的可能性由一周前的30%提高到50%。
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工作數十載的阿根廷人克勞迪奧·路塞爾對美國CNBC表示,“阿根廷違約的可能性已經上升,我仍然希望他們不是玩真的”。
前景不容樂觀
阿根廷上一次債務違約(2001年)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主權違約。之后引發劇烈的政治動蕩,在一周多的時間里,阿根廷更換了5任總統。
路透社報道稱,經濟學家普遍預計,阿根廷此次很有可能重現13年前的內爆式經濟崩潰,并將繼續在國際融資市場門外徘徊。
南美事務專家在接受《紐約郵報》采訪時指出,一旦發生主權違約,阿根廷可能進一步陷入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加劇,并引發資本外逃。
阿根廷違約的直接影響將體現在市場上,比如信用違約掉期(CDS)的投資者將尋求付款,評級機構也將下調阿根廷債券的投資評級,這類資產的價格也會進一步下跌。
美國《國際財經時報》認為,阿根廷國際融資渠道將再次受阻,而無法繼續在公開市場上獲得更多的財政融資。這將造成惡性循環式的連鎖反應,同時也對該國的進出口貿易活動造成致命打擊。
“因為阿根廷外匯儲備水平極低,所以貨幣匯率也會出現大幅下滑,引發今年第二次比索貶值。”西班牙商業網(Hispanic Business)指出,“阿根廷黑市匯率已經高達12.65比索兌換1美元,遠遠超出官方設定的8.17的匯率。而就在1個月前,黑市匯率還是11.65。”
但是,美國商業內幕網站(Business Insider)分析指出,盡管阿根廷可能會再次陷入債務違約的尷尬境地,但與2001年不同的是,這次違約有5個月的預見期。盡管違約會對美元兌比索的價格及利率等產生影響,但仍屬于部分違約。只是在紐約實行的債務支付受影響,其余部分債務仍可正常支付。而解決與拒絕接受債務重組債權人之間的債務,需等到2015年,因為“未來發行權利”條款到今年年底才過期。
或牽連其他國家
“一旦阿根廷再度違約,由此引發的避險情緒也可能會蔓延,從而在全球金融市場范圍內造成影響。此外,美國是阿根廷的第一大外資債主,后者違約事件也會對美國金融市場造成沖擊。”法新社分析。
同時,阿根廷債務違約還可能對其與新興大國達成的經濟合作意向等產生拖累效應。
“由于阿根廷早已被排除出國際資本市場,違約應該不會對環球經濟造成太大沖擊。”美國Gold Seek網站分析。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指出,若阿根廷本周違約,則最小的違約規模可能在300億美元-800億美元。“即使阿根廷違約,對其他新興市場的傳染性也不大。”
“阿根廷違約并沒有廣泛蔓延的擔憂。多數投資者清楚,阿根廷是特例,該國狀況并不能說明其在其他地區也會發生。”美國investigate.com援引杰富瑞投資銀行拉丁美洲策略部負責人西沃恩·摩登的話說。
蝴蝶效應引糧價上漲
路透社發表評論指出,若阿根廷政府不能與債券投資者達成協議以避免該國出現新的主權債違約,阿根廷農戶普遍表示,今年下半年他們將囤積大豆。這樣做造成的后果是:全球糧食價格將迎來一輪上漲潮。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也在報道中提到,許多阿根廷農戶已經在惜售大豆,以此對沖高通脹,并稱他們將更加謹慎,因為政府與執著的債券投資者之間的磋商已到了最后關頭。
阿根廷農戶囤積大豆,是因為擔心政府會以提高進口壁壘來應對債務違約,導致進口農業機械及作物投入的成本上升。
美國CNBC消息稱,作為全球第三大大豆出口國和最大的豆粕供應國,阿根廷農戶的行為將對國際大豆、豆粕等農作物價格造成巨大影響。另外,目前阿根廷油籽供應已經在下降,而國際市場對于油籽的需求開始上升,供需不平衡導致糧食價格上行壓力加劇。
布宜諾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數據顯示,本作物季阿根廷預計將收成5550萬噸大豆,該交易所7月24日表示,迄今農戶已收割了95%的大豆。
分析師對路透社記者表示,未來兩個月,阿根廷農戶將出售大豆以籌集資金,償還先前用于支持種地的貸款。一旦還清了銀行貸款,農戶就更有理由把谷物囤積起來了。
華爾街爭相解圍
7月30日大限臨近,有趣的現象出現了:華爾街正積極幫助阿根廷政府達成和解協議,并重歸國際市場發行債券。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證實了上述情況,今年上半年,大型金融公司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為阿根廷設計合適的路徑,以避免違約。
英國《金融時報》在報道中提到,面對疲軟的經濟增長、更苛刻的行業準則和不斷嚴密的監管審查,華爾街在營收承壓之際,正努力尋找其他有利可圖的業務。
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數據顯示,早在1995年和2001年期間,阿根廷曾發行560億美元主權債券,而華爾街則從中大賺7.2億美元。
知情人士告訴《華爾街日報》記者:“美國銀行、高盛、摩根大通和瑞銀集團都與阿根廷官員進行了接觸,試圖承攬未來可能的國債發行業務。”
根據《華爾街日報》消息,華爾街為阿根廷設計的重返國際債市路線圖共分四個步驟:首先,阿根廷和美國對沖基金將達成和解協議;然后,阿根廷面向這些對沖基金新發債券,以作為償債協議的一部分;之后,這些對沖基金將所有新發債券出售給投資銀行;最后,投資銀行再將這些債券轉售給對沖基金投資者。
距離違約大限7月30日僅一天之際,阿根廷政府官員與協調人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并且一群國際債權人也向美國法官要求給予阿根廷更多的時間談判以避免違約。7月29日,阿根廷股市和債券大漲。然而,這一絲“曙光”最終也“熄滅”了。7月30日,阿根廷政府與“釘子戶債權人”的談判最后沒能達成和解。雖然有分析師指出,阿根廷違約預計將是短期的,但仍將造成不良后果,預計將讓已經陷入衰退的阿根廷經濟進一步惡化,推低本幣匯率,同時給外匯儲備帶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