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管局經常項目司司長杜鵬周一(6月30日)在記者會上稱,只要當前境內外兩種市場、兩個匯率、兩種利率不變,企業通過財務運作實現套利融資的行為就不會改變。
杜鵬還介紹,外匯局將加強對重點企業的監測和對銀行表內外融資產品等重點業務的專項監測,防范構造貿易重新抬頭。
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檢查司張旻和陳孟給出的解釋,“構造貿易(Structuring of Trade)”又稱虛構貿易,是基于融資套利、粉飾業績、稅收籌劃等目的,通過關聯公司進行交易的一種非正常貿易行為。構造貿易與假冒貿易同為虛假交易的一種。與假冒貿易不同的是,構造貿易以表面合規的形式掩蓋交易的真實目的。
在近期外匯局打擊虛假轉口貿易專項行動中發現,一些構造貿易出現在轉口貿易中,憑借真實的貨權憑證和真實貨物的出入境,以形式多樣、流程復雜的手法,逃避了監管,實現了套利。
實際上,去年以來,中國就一直致力于打擊虛假貿易融資行為。外管局在去年12月就發通知要求銀行“加強對貿易融資、特別是遠期貿易融資的真實性、合規性審查,積極支持實體經濟真實貿易融資需求,防止企業虛構貿易背景套取銀行融資。”外匯局也要加大對貿易收支異常企業,特別是遠期貿易融資規模異常增長且具有典型套利交易特征企業的監測核查力度。
中國打擊虛假貿易也的確卓有成效。杜鵬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打擊虛假貿易收效明顯,一季度轉口貿易收支差額同比下降26%,環比降29%。 此外,5月進口量同比下滑1.6%,遠低于此前分析師預期的增長6%。這在業內也被認為與官方打擊虛假貿易有關。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多次介紹,中國部分企業利用中國和海外市場存在的利率差和匯率差,通過金屬融資過境貿易甚至虛假貿易進行套利。金屬融資過境貿易是指以銅作為抵押品,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取融資貸款,這在中國已持續多年。但這也將造成一部分虛假的銅需求,也可能是中國外貿數據真實性屢遭質疑的原因之一。
更為嚴重的行為是利用虛假貿易騙取貸款。就在上周華爾街見聞網站曾發文,審計署在對國有金融機構的審計報告中,首次揭露了部分黃金加工企業利用虛假貿易騙貸:
有的企業通過貸款“空轉”套利,抽查25家黃金加工企業2012年以來虛構貿易背景,進行跨境、跨幣種循環滾動貸款累計944億元,套取匯差和利差9億多元。
虛假套利不止存在于黃金市場。《21世紀經濟報道》曾介紹過鋼貿虛假貿易套利:
自2009年起,一些鋼貿企業便通過虛假注資擔保公司,以抵押質押、重復抵押、互保聯保的方式,大量套取銀行貸款。這些企業在騙取銀行貸款之后,又變身為投資公司,將所得資金投向房地產、股票、期貨,甚至高利貸等高風險行業。
瘋狂的套利行為還體現在外匯市場上。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及,國際電信聯盟數據顯示,在截至2014年4月的一年內,美國對中國內地以及香港地區的人民幣貿易結算額增長了229%。對此,人民日報給出的其中一個解釋就是:這源于大量跨境套利交易:
中外企業利用內地人民幣市場與海外人民幣市場之間的利差,通過在海外借入人民幣貸款,通過虛假貿易或關聯交易的形式將上述貸款調回國內使用。這種套利行為將會造成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虛增。隨著未來中外利差的收窄,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增長規模可能有所放慢。
中國企業之所以不遠萬里貸出海外資金,關鍵就在于兩地存在利率差——他們利用相對廉價的離岸資金轉投中國大陸,以相對較高的利率鎖定利潤。一年期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為0.53%,而同期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則高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