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3月13日公布的一系列實體經濟數據,讓中國經濟增速今年一季度放緩的格局進一步明朗。
數據顯示,今年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8.6%,創下2009年4月以來的近五年新低,而跌破了18%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創下了2002年12月以來的新低。消費同比增長11.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數據全部大幅低于市場預期。
多家研究機構第一時間發出評論:中國經濟增速在一季度降至7.5%甚至以下或成為大概率事件,穩增長措施再度出臺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下行幅度超預期”
降至近五年以來最低點的工業增加值數據無疑是昨日最引人關注的數據。
從環比看,1-2月工業增加值環比增速進一步下降,由上月0.64%降至0.6%。在去年夏季一系列微刺激政策的帶動下,工業增加值一度連續4個月保持10%以上的同比增速,但隨后在去年12月回落至9.7%。
繼上周出爐的2月出口數據出現同比近兩成的跌幅后,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出口、消費和投資)中的另兩個驅動力在今年初同樣放緩。
在備受矚目的投資方面,今年1-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30283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7.9%,創下2002年12月以來的新低。從環比看,2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3%。
“今年前兩個月國內水泥市場的需求繼續呈現回落態勢,這顯示各地普遍開工不足。”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唐建偉表示,去年同期投資和工業增加值增長較快,基數較高也拖累了今年的同比增速。
此外,今年前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28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10.8%)。
“三個宏觀經濟指標均低于預期,在此前公布的PMI數據以及電力等指標當中已經顯現出下行的跡象。因此,數據偏低在市場預期之內,只是下行幅度大于此前預測。”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表示。
“3月經濟數據將成
下一步政策走向關鍵”
令市場大跌眼鏡的實體經濟數據一公布,市場對中國經濟增速在一季度降至7.5%以下的預期也進一步升溫。而在更多跡象表明增長放緩且通脹下降的形勢下,穩增長措施再度祭出的可能性明顯加大。
“3月份的實體經濟數據成為決定下一步政策走向的關鍵。如果3月經濟出現反彈但復蘇動力仍較弱,穩增長的舉措肯定就會啟動。”申銀萬國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昨日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而從3月上中旬的發電量等數據看,情況依舊不好,因此,原本預計政府會在經濟二季度觸底后出臺保增長政策提前啟動的概率在加大。”
而綜合研究機構的觀點,可能出臺的穩增長措施或集中在見效更為快速的投資領域。
“出口受外力影響因素大,消費見效慢,真正能夠緊要關頭穩定經濟增長的只能靠投資。具體來看,主要是兩塊,一是升級性投資,高端裝備業、數碼機床、機器人、航空航天動力等領域,二是民生領域的投資,如醫療、教育、環保等。”李慧勇表示。
不過,市場也有不同觀點,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就旗幟鮮明地指出,刺激內需政策將出手,但首先從消費開始。
“政府將從信息消費、放開服務消費供給瓶頸和改善消費環境來刺激消費。對于投資領域,政府適當加快中西部投資以及加大壟斷管制領域的開放,吸引民間資本。財政政策支出加快節奏,增加對教育、科學、醫療等領域的投入,增加公務員工資,并以此來帶動事業單位和國企的工資提高。” 諸建芳昨日表示。
寬松的貨幣政策也將保持,央行或在二季度動用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或降息的可能性也不無可能。
“如果外匯占款持續下降、利率持續上行影響經濟,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將勢在必行。”李慧勇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