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德國媒體報道,經過近10幾年來的高速成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而業界預測到2020年還將保持年均10%的增長速度。面對這塊“大蛋糕”,大眾決定把未來計劃中10家工廠中的7家設在中國,奔馳購入北汽股份與比亞迪合作生產電動車,寶馬加緊與華晨合作擴大產能并推出專供中國市場的電動車。對于德系汽車廠商來說,全世界沒有哪個地方比中國更容易賺錢。不過在德國《經理人雜志》看來,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潛在很高的風險,這片世界上最棘手可熱的市場至少蘊含五大潛在風險。
風險一:政府政策
自從上世紀80年代,大眾與上海汽車合作生產桑塔納開始,德系車企在中國的行為一直受到政府的管控。當時,桑塔納12萬元的售價以及客戶,均由政府選定。時至今日,大眾在佛山寧波長沙的工廠設置,以及在西部大開發戰略支持下的烏魯木齊工廠,均脫不開政府政策的身影。因為,如果投資計劃符合中國政府的意愿,能夠獲得資金以及稅收優惠,“平均每投資10億歐元能夠收獲3-4億歐元的優惠”,大眾總裁文德恩說道。
反之,那么與之相伴的是成本大增。寶馬在鐵西區的工廠投資計劃被擱置了6個月,而戴姆勒奮斗三年之久才獲得與福田合作生產商用車的機會。
過去的30年來,德系車企與中國合作伙伴設立合資公司,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未來,迎接德系廠商的是蘿卜還是大棒,猶未可知。
風險二:日益增強的依賴性
據預測,未來數年中國市場還將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長速度,而到2020年全世界汽車市場800億歐元的利潤中,有40%來自中國市場。面對這塊巨大的蛋糕,德系廠商拼命下注爭奪,每年投入數十億歐元研發新型發動機、車身輕量化技術以及擴大產品線。寶馬竭力擴大產能為把MINI進行本地化生產,奔馳計劃在北京生產緊湊型SUV車型GLA,而大眾則在去年有4個新工廠投入生產。
中國市場就像“鴉片”,德系廠商的業績已經對其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性。根據中國政府制定的發展規劃,到2020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將從目前的25%增加到50%。與擁有政府大力支持的自主品牌車競爭,德系廠商的壓力大增。
業界把中國年收入超過8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8萬)的人群定位豪華車目標客戶群,到2025年這個群體的規模將擴大3倍。而德系三強在華豪車的銷量目標也擴大3倍至270萬輛,相當于2022年奔馳和奧迪的全世界總銷量。在寶馬總裁萊特霍夫看來,中國市場太容易賺錢,可能導致德系車企忽略在歐洲和美國兩大核心市場的經營。
風險三:越來越低的盈利空間
對于德系車廠商來說,中國市場原本是個高利潤的天堂。但這個態勢是否還能持續,卻難說了。以奔馳為例,2010年奔馳在中國的銷量同比上漲了115%,與死敵寶馬還尚有2萬輛的差距。為了盡快實現趕超,奔馳不顧影響進口版E級的銷售,著手在北京生產加長版E級,并對旗下產品進行打折,爭奪每一輛銷售數字。目前,奔馳汽車在中國基本可享受10%的優惠,而作為奢華旗艦的S級的優惠力度甚至達到了15%,這給競爭對手寶馬和奧迪帶來了強大的壓力。
產品價格的全線下滑,導致廠商的單車利潤逐年下滑。往常,經銷商能拿到5%-6%的返點,目前已經基本徘徊在2%左右。
為了遏制這個趨勢,德系廠商在中國已經開始相互挖人,加強銷售網絡建設。此外,奔馳中國總裁Troska還打算在價格上對即將投放中國市場的改款E級、新C級以及GLA等“恢復較高定位”。不打折的結果是直接影響銷售:2013年8月份,還在執行折扣的奔馳銷量同比上漲20%,而降低折扣力度之后的10月份,銷量增幅僅有9%。
風險四:環境問題
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也在影響德系廠商在中國的市場前景。去年,中國的霧霾天氣已經從北京等北方地區蔓延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南方大城市,PM2.5指數有時甚至超過500,能見度低于10米。控制空氣污染的一大舉措是限制汽車數量,在北京進行車牌搖號之后,另一大城市天津也宣布將執行搖號政策,據悉武漢等其它城市也在研究相關政策。
除了制定政策限制汽車數量之外,中國政府還在限制汽車尾氣排放值方面制定相關政策。中國發改委擬從2018年開始把每輛車的百公里油耗均值限制為5L,從2020年開始對不符合要求的廠商進行懲罰。百公里5L油耗相當于每公里117g二氧化碳排放量,看起來比歐盟要求的95g更寬松,但德系廠商在中國銷售大量大馬力大排量的豪華車,這個政策將是非常致命的。
除非大量生產銷售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否則德系廠商在中國基本無法達到平均每輛車百公里5L的油耗目標,但目前中國推廣電動車的基礎設施建設遠遠沒有跟上,幾乎沒有可規模應用的充電站。
當然,這個政策目前還有較大的爭議,即使發改委要強硬推行,也會遇到強大的阻力。比如另外一個重要部委——工信部就認為如果嚴格執行這項政策將限制自主品牌廠商的競爭力,目前其能源效率遠遠不能達到百公里5L。
風險五:未來增長的持續性
與其它行業一樣,汽車行業在中國也將面臨未來的增長是否能夠持續的問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中國各行業面臨衰退,在中國政府大筆投資之后,局面得以穩住,并獲得高速增長。業績預測未來多年內中國汽車市場還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但世界宏觀經濟形勢仍未明朗,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相比之前也開始放緩。目前德系車在中國供不應求,廠商基于未來的良好預期大筆投資,產能大幅度增加之后中國市場的增長速度能否跟上是個問題。如果再遇到經濟危機,中國政府似乎也不太可能繼續發放巨額資金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