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市日內非美貨幣整體維持震蕩反彈走勢,歐元區通脹數據依然低於預期,不過歐元并未作出強烈反應,日內依然維持上漲走勢,非美貨幣整體維持反彈走勢,近期焦點依然是周五的非農就業數據。
歐元區的通脹數據依然令人擔憂,10月生產者物價指數年率為-1.4%,弱於前值-0.9%以及預期的-1.0%。美國的通脹數據同樣弱勢,不過比歐元區要堅挺一些。任何人都不能否認世界金融政策是全面寬松的,但目前也沒有人能夠解釋究竟是什么機制導致超寬松的貨幣政策為什么帶來的結果反而是通脹下降,甚至有通縮的危險。
盡管不能解釋其中的機制,但從基礎的供需關系來看,通脹的下降無疑反映了需求疲軟。從過去的經驗以及數據統計來看,通脹下滑與失業率上升是相關的,這在邏輯上容易理解,通脹下滑表明物價下跌,下跌的物價會減弱工廠生產的積極性,進而減少雇傭人數,導致失業率上升,而失業率上升導致人們進一步減少消費,從而造成了惡性循環。
在凱恩斯主義盛行多年後的今天,政府以及央行的作用實際上被夸大了,人們總是寄希望於政府或者央行能夠救市, 的確,貨幣政策的寬松可能能夠促使虛擬經濟再度繁榮,這在過去的幾年中得到了驗證,但對於實體經濟的傳導作用究竟有多大,非常難以度量。相對而言,個人更加傾向於,經濟變化是一個非常長期的趨勢,貨幣政策可能很難對這一趨勢造成根本影響,解決問題的根源依然是經濟機制本身的改變,某些程度上,貨幣政策的影響更多的趨於短期的扭曲效果,該來的依然會來,只是早晚而已。
從長期來看,對於經濟最悲觀的看法莫過於是陷入螺旋形的下降甚至於蕭條。類似的情況出現於1929年之後,此前有過不少悲觀主義者都在2009年後懷疑經濟會再度陷入蕭條的怪圈,不過隨後由於世界主要央行采取超寬松的貨幣政策而推動金融市場快速復蘇,似乎避免了這一情況出現,不過人們所擔憂的通脹并未出現,相反,下跌的通脹數據,以及通縮的陰云似乎依然在提醒世界,蕭條的可能性依然大於零。
考慮到近百年來,虛擬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個非常龐大的規模,所以對於蕭條的進程,可能需要將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分開來看,實體經濟自不必說,相對於各種分類數據,通脹數據,失業率等描述整體經濟的數據可能更能表明經濟整體狀況;而虛擬經濟由於央行百年間的變化而變的不同,但是如果是真的蕭條,那么最終二者必然殊途同歸。對於央行救市的行動,雖然可能難以起到根本性的作用,但也是非常必要的,從作用上來看,金融業類似於整個經濟的血液系統,為其他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能量,所以金融業也是非常好的經濟風向標,如果經濟開始復蘇,金融業肯定是先行者和放大器。救市類似於進行輸血,輸血不一定能讓人立即痊愈,但是危急的時候不輸血,只會讓人死的更快,但要身體痊愈,輸血可能并不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輸血并不代表身體就痊愈了,同樣,金融市場的繁榮,也并不代表經濟真實的復蘇,相對而言,實體經濟受到貨幣政策的影響可能只是間接性的,要讓經濟真實復蘇,還要看經濟自身,而相對於2002年-2009年,經濟究竟有沒有發生機制性的改善,每個人應該都有自己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