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美國輪胎特保案的“洗禮”后,山東輪胎出口似乎可以讓人松口氣了。據青島海關統計,今年前3季度全省共出口輪胎1.4億條,同比增加12.9%;價值67.2億美元,增長3%。但細算一下卻讓人難言樂觀——前3季度輪胎出口平均價格為48.9美元/條,同比跌幅達8.7%。
據了解,前3季度我省輪胎出口量增價跌的主要原因是美國汽車市場強勢復蘇,以及國際天然橡膠價格的回落。但自主品牌輪胎質量問題和貿易摩擦頻現,均將對我國輪胎出口形成相當大的影響和挑戰。
隨著汽車業的發展,我國每年都會出現1億條以上的報廢輪胎。由于國內低端輪胎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使得汽車廠商在輪胎采購議價時的優勢地位十分明顯,輪胎生產企業利潤受到嚴重壓縮,部分經營困難的自主品牌輪胎廠商,為降低成本而使用回收報廢輪胎制成的“返煉膠”生產輪胎投放市場。這大大影響了我國輪胎的國際形象,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賣不上價”。
而惡性競爭和質量低下也使得我國自主品牌輪胎逐漸被擠出國內主流市場。從近年來的銷量數據看,占據中國市場銷量前列的都是外資輪胎企業,比如法國的米其林、日本的普利司通、美國的固特異、德國的大陸(馬牌)、意大利的倍耐力、韓國的韓泰、新加坡的佳通等;中國名氣最大的自主品牌三角輪胎僅排在十幾名開外。
鑒于此,相關部門應嚴格市場準入門檻及產品標準,從源頭上杜絕低端產能重復建設,杜絕翻新輪胎流入市場,逐步淘汰現有落后產能。同時,應引導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調整產品結構,合理調整銷售戰略,不斷拓展新興市場。
來源:經濟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