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9月30日午夜限期,美國國會預算協商破裂。共和黨占多數的眾議院,堅持若要通過臨時預算案,須以“延遲施行奧巴馬醫療保險(放心保)改革方案”作為交換條件;但在奧巴馬“不為了讓預算過關而犧牲醫改方案”的堅持下,民主黨占多數的參議院,在最后關頭仍否決了眾議院提案。美國政府十七年來首次關閉。
在美國經濟正試圖加快復蘇腳步之際,華盛頓的政治僵局卻已攪亂一池秋水。民主與共和兩黨在財政預算及債務上限之爭已導致不確定因素增加,并使整體市場信心受挫;恐慌指數(VIX)在9月20日至9月27日的一周內,由13.12飆升至15.46,10月8日更已沖破20.34,增幅達55.03%。
雙重沖擊
美國部分政府機關關門,其沖擊大小將視關門期間長短而定。據高盛估計,持續三周的政府關門,將會降低今年十至十二月的經濟年增長率0.9%;造成下一季度GDP年增長率預估值,由原先的2.5%滑落至1.6%。此外,約有80萬的公務員(約占全美聯邦雇員的38.1%)將被迫接受無薪假,并進而影響旅游、餐飲、貿易等各項產業。
除卻政府機關關門的威脅外,“提高舉債上限”更是美國國會必須在10月17日前處理的另外一項重要議題。若未能順利增加債務上限,將迫使美國政府立即大量削減政府支出,其它社會福利等相關支出也將被延遲;此外,違約的威脅也將導致美國政府借貸成本上升,若情況惡劣至美國政府無法支付國債利息,則更將產生美國史上首次政府違約,并導致全球金融動蕩。
“政府停擺”及“債務沖破上限”這兩項危機之前其實都曾發生過,但這次的情況卻有些不同,也因此令人更加擔心。
首先,這兩項危機幾乎沒有同時爆發過。以“政府停擺”而言,1976年至今,美國政府曾關門17次。最近一次,是在克林頓政府1995年12月15日至1996年1月6日,共約三個星期的期間,美國政府一部分機關停擺,包括368處國家公園關閉,以及20萬本護照的簽證申請都無法進行等,預估造成近37億美元的經濟損傷。
而最近一次的債務上限協商僵局,則發生于2011年。當時因為談判陷入僵局,引發“債務違約的”恐慌,不但因此導致美國主權信評首度遭到調降,更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大幅動蕩。若此次同時出現美國政府長時間關門及債務可能違約的情況,將嚴重沖擊美國及全球經濟,后果難以想象。
其次,表面上,此次兩黨在財務預算及債務上限產生的分歧如同2011年的重現;再加以近年來美國兩黨角力的結果多是在最后關頭達成協議,故市場的反應仍屬溫和。但問題在于這次危機中,完全看不到兩黨公開或私底下協商的報導,醫保法案的財政撥款在參眾兩院及兩黨間變成一個互不相讓的癥結。不僅如此,雙方目前仍然僵持不下,債務上限的協商毫無進展,令人擔心。
美國在去年年底暫時渡過了財政懸崖危機,但現在美國財政赤字又即將達到國會所制定的上限(16.7萬億美元),如果無法在10月17日的限期內經由國會立法通過同意增加赤字上限金額,將造成美國對于其國家公債之利息兌現產生問題,同時也無法發出公務人員薪資,導致更多政府機關必須暫時關閉的窘境。
未曾真正化解的“財政懸崖”
“財政懸崖”一詞是近去年年底時,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提出的。當時之所以稱之為“懸崖”,原因有二:一是因為2001年以來布什政府連續三次的減稅優惠措施即將于2012年底到期,另外依2011年美國國會協議,當時亦即將于2013年起實施削減財政赤字機制。這兩項政策變化一方面造成2013年起美國企業與民眾的稅負上升,另一方面也造成美國政府預算大幅縮水,進而造成短期內經濟增長的傷害。這對于急切想要擺脫衰退陰霾的美國來說,將會是很嚴苛的考驗,若沒有處理好,更可能在短期內導致美國陷入再度衰退的危機中。
當時“財政懸崖”危機的化解,也是再度采取了“以時間換取空間”的策略。有些減稅措施的確如期取消了(例如較高財富者的資本利得稅),但有許多則再度延期緩沖;更直接的,原本該刪減的預算,則一延再延,由今年1月1日延至3月1 日,然后又延到了現在,導致爭議再起的局面。目前雙方立場差距甚遠,共和黨更遭極端右翼茶黨勢力所威脅;白宮與民主黨則在醫療保險這個關鍵議題上堅決不妥協,導致此次預算與債務上限問題攪在一起。財政部預測10月17日國庫現金將耗盡,國會預算委員會則預計22-31日期間國庫耗盡,總之時間無多。如果國會不提高16.7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300億美元的到期國債目前資金來源仍無著落,美國正陷入違約風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