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連續四年蟬聯全球出口第一大國,今年我國有望進出口規模首次居全球首位。
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在日前召開的中國經濟形勢分析會透露,今年中國上半年出口增長10.37%,雖然不如過去20%-30%的增長速度,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仍然相當可觀,如果今年第四季度外貿形勢不發生大幅波動,全年外貿出口有望登頂世界第一大貿易國。
今年上半年,美國出口同比增速僅為1.1%,德國為0.9%。雖然在進口總量上落后于美國,但是中國6.7%的增速仍為主要貿易大國中最好成績,同期美國和德國的進口增速分別為-1.9%和-0.3%。
關鍵的第四季度
外貿人士判斷,全年外貿能否登頂,還要看今年第四季度外貿形勢會不會發生大幅波動,繼2009年出口超過德國,中國外貿總量逐年攀升,與榜首的美國差距漸漸縮小。
早在2011年,我國就有機會趕超美國登頂第一貿易大國,當年美國圣誕節訂單恢復出人意料,在第四季度突然發力,再度將中國甩在身后。剛剛過去的2012年,中美之間進出口金額相差僅僅141億美元。
本報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美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計算,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已經領先美國769.37億美元。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表示,盡管8月份進口同比增速低于市場預期,但整體來看中國的貿易表現仍然延續了7月以來的上升趨勢,這也與近期經濟指標走穩以及市場情緒面好轉,形成了印證,也意味著第三季度的GDP增速可能高于7.5%。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中國8月的進口值達到了今年的最高點,這也表明外需可能出現了明顯的改善。
不過,從先行指標看,下半年出口走勢不容樂觀。商務部對全國1900家重點外貿企業的調查顯示,企業出口訂單趨冷、利潤趨薄,出口訂單環比增長的企業所占比重已經連續4個月下降,出口利潤率環比下降的企業所占比重已經創下了近4個月的新高。
尋找新的增長點
考慮到制約我國進出口發展的困難增多,7月下旬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了一攬子推動進出口穩定發展措施,其中包括通關模式改革、暫免出口商品法定檢驗費用等在內的多項舉措,相關部門細化分解這些措施,8月份起陸續“落地”。
根據商務部門外貿發展戰略目標,預計到2015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將達到3.4萬億美元左右,其中貨物貿易出口將達到1.8萬億美元左右,占世界的比例約為9.8%,位居世界第一位;進口將達到1.6萬億美元左右,占世界的比例約為8.6%,位居世界第二。
如果能夠保持目前的發展速度,這一目標有望提前實現。
不過,美國在外貿領域制定了更為雄心勃勃的計劃,貿易發展指標確定為5年出口翻番,如果這一計劃實現,意味美國出口將以年均15%速度增長,僅貨物貿易出口在5年后2014年就將達到2.1萬億美元,超過中國1.8萬億美元,而貨物和服務總出口將達到3萬億美元。
如果目標實現,就意味著美國不僅將繼續保持全球貨物和服務第一出口大國地位,甚至中國貨物出口第一大國地位也有可能被美國取代。
歐美國家為了走出低速增長,紛紛重視出口戰略計劃實施,這必將壓縮我國貿易增長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中國鞏固貿易大國地位產生影響。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貿易保護主義加劇,貿易環境趨緊。
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國外針對中國的貿易救濟措施調查共77起,涉案金額277億美元,分別增長11.6%和369%。
在傳統貿易轉型與貿易摩擦下,外貿增長急需新的增長點,沈丹陽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汽車等機械行業有望成為外貿新的增長點。我國在光伏、風能等新能源產品制造環節優勢明顯,部分產品開始規模出口,隨著國內扶持政策陸續出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發展有望進一步加快。
“在開放方面,隨著上海自貿試驗區、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和珠海橫琴新區、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等區域服務業開放先行先試,可以預見從現在到明年國家將通過擴大服務開放來促進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開放將成為新的引資增長點,從而將帶動服務貿易發展。”沈丹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