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期貨日報5月29日報道,目前,隨著國內輪胎行業低增長運行常態化趨勢逐漸顯現,輪胎企業所面臨的生產經營壓力大增。在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輪胎企業更加重視對原料成本的控制。昨日,在第十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天然橡膠國際研討會”上,來自橡膠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就利用期貨工具對沖價格波動風險,以及改革完善天然橡膠期貨等方面問題展開了討論。
“未來幾年,中國輪胎產業產量增速可能只有3%—5%,低增長將是一種常態。”雙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章萬友表示,這是國內經濟增速下降、汽車產銷增速放緩、公路貨物運輸增速放緩,以及海外市場需求不振等因素共振的結果。同時,目前國內輪胎行業又存在著產能過剩、市場競爭秩序混亂以及剛性成本上升等結構性問題,輪胎行業整體生產經營壓力在上升。為了應對挑戰,輪胎企業向供應鏈要效益成為必然選擇。這既要求企業向上游產業鏈延伸,又要優化自身產品結構,同時還要制定科學的采購策略,降低天然橡膠采購成本。
這一說法也到了與會其他輪胎企業的共鳴。“與國外一流輪胎企業相比,國內企業在輪胎成本控制方面存在很大問題。”賽輪股份副董事長楊德華深有感觸地說,國內輪胎行業的原料成本占整個輪胎生產成本的7成以上,而國外輪胎企業中這一比例不過4成。同時,國內企業的天然膠原料成本又要占到輪胎原料總成本的40%左右,天然膠原料成本控制直接影響著輪胎企業的經營業績。因此,對于國內輪胎企業來說,除了要優化產品結構,以及向制造服務業轉變外,還應利用期貨工具對沖原料市場價格風險,強化對成本的控制力。
不過,相對于產業鏈其它環節,目前下游輪胎行業對期貨市場的整體參與度還不高。對此,白石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智宏表示,在輪胎行業中,原料在生產以及成品庫存環節的分量很大,同時,天然膠原料庫存與成品庫存之間又存在價格時滯,因此,輪胎企業應當注意從原料到生產再到成品庫存的保值,適時適度地利用期貨市場對沖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
“ 受制于一些制度規則,實體企業進行天然膠期貨套保時會比較麻煩,也會間接影響保值效果。”上海生水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許斌說,目前國內天然膠行業生產經營規模逐漸增大,其套保頭寸需求也比較大,而目前市場中的限倉額度相對有限,與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不匹配。一些與會行業人士還建議,天然膠期貨應考慮進口20號標膠保稅交割,以及3號煙膠片交割注冊管理等問題,以進一步活躍市場,吸引更多實體企業參與期貨保值。
對此,上期所相關人士表示,交易所已經注意到天膠行業反映的問題。此前,交易所已聯合其他相關部門展開多次市場調研,結合各方意見,就天膠期貨持倉限額等問題展開了研究論證。下一步在總結有色金屬保稅交割經驗基礎上,交易所將積極探索進口20號標膠保稅交割的可行性,同時推進國外天然橡膠交割商品的注冊管理,完善品牌交割制度。另外,未來交易所還將提高交割管理水平,優化交割倉庫布局,落實備用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