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貨幣寬松的現狀,不少公募、私募、券商等機構也開始關注熱錢流入對中國產生的沖擊效應。不過,在他們看來,資本市場自身的波動可以適當平衡熱錢的影響,而市場資金面寬裕,短期貨幣寬松的可能性并不大。
“過去六年來,全球經濟體央行共計降息513次。年初以來,美國在每月購買450億美元的長期國債基礎上,額外購買400億美元的MBS。日本央行更是聯合日本政府聲明,引入2%的通脹目標,自2014年起執行無限期的資產購買計劃,每月購入13萬億日元的資產,直至通脹目標實現。一季度印度、墨西哥、土耳其、波蘭、匈牙利、越南等國家央行數次降息。進入5月,歐洲央行、印度、澳大利亞、韓國等更是進一步降息,新西蘭和瑞典對外匯市場的干預興趣頗濃,各經濟體正在展開新一輪競爭性貶值。”談及全球貨幣政策寬松,招商基金策略分析師李恭敏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李恭敏認為,從貨幣流動的數據來看,熱錢自去年年底有加速流入我國的態勢,人民幣保持持續的強勢,同我國較弱的經濟基本面和主要資產價格表現相對背離。加上跨境資本頻繁大規模進出,將放大資本市場的波動。
熱錢流入對國內經濟體的沖擊效應實際影響有限,更多的可能是改變投資者市場風險偏好。李恭敏指出,熱錢的進入短期利于我國資本市場流動性趨向寬松,但由于A股缺乏明顯賺錢效應,樓市投資受到限制,沒有跡象顯示熱錢大幅進入了股市樓市,預期熱錢基本以息差套利為主,但跨境資本頻繁的大規模進出,將放大資本市場的波動。
高富金融集團研究部高級分析員黃文杰認為,除非日元貶值有所收斂,否則投資者對各國透過降息并競相貶值本土貨幣的預期只會不斷升溫,這變相增加了市場尋找高息投資的沖動。
吳江表示,從今年以來的新增外匯占款情況看,熱錢顯示出持續流入的跡象。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市場化進程逐步深化,熱錢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沖擊將會由市場自身的波動所平衡。熱錢大量涌入,會被動增加貨幣供給,加大匯率波動。實際上,我國正在加快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通過市場的機制來解決熱錢帶來的匯率和利率問題,緩解受熱錢沖擊的被動局面。
據市場人士分析,資金面寬裕、流動性暫時無憂,是政策不會轉向放松的重要依據。銘遠投資投資總監韓躍峰認為,短期來說,雖然實體經濟復蘇力度有所減弱,但是市場的資金面依然寬裕,所以現在市場很活躍,指數并沒有上漲,個股異常活躍。按照目前的資金局面,目前的市況格局尚難打破。
大摩華鑫基金表示,短期流動性大概率將維持充裕,且未來一個季度資金價格很可能環比降低。再考慮4月CPI同比增長2.4%,環比僅增長0.20%,且其月度波動主要受到蔬菜價格和基數效應的影響,通脹短期內應該仍在可控范圍內。資金價格的下行和通脹整體溫和都為經濟復蘇提供了一定支撐,盡管后續經濟復蘇力度可能依舊偏弱,但弱復蘇趨勢不改。這也意味著政策制定者暫時不會因經濟疲軟而采取刺激性貨幣政策加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