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5月6日文章,原題:銅臭味:中國新的橡膠種植窘境 我們的貨車停在景色優美的路邊,蒼翠的山巒連綿起伏。當我下車拍照時,一股刺鼻的氣味撲面而來。我問當地游伴這是什么臭味。“錢。”他指著某小型橡膠種植園說,“是銅臭味,我的朋友。”再次上車后,我發現沿途隨處可見橡膠園。
西雙版納以普洱茶、野象和瀾滄江聞名,但近來又添新身份:橡膠之鄉。據報道,2010年當地橡膠種植面積已幾乎增至2002年的3倍,約占當地土地總量的1/5。在此期間,橡膠對當地人尤其是少數民族生計的積極影響日益顯著:傳統木房和摩托車已分別讓位于鋼筋水泥樓房和汽車。
然而,中國和西方科學家近期的研究表明,如果不實施新的管理策略,當地橡膠產業將在不遠的將來崩潰。中國的汽車擁有量大增不僅使長江和珠江兩岸形成以汽車為主的大規模產業鏈,也改變西雙版納農民的命運。汽車需要輪胎,位于西南熱帶地區的西雙版納正好為中國龐大的輪胎市場提供天然橡膠。
如今,在當地旅游想不看到橡膠園都很難。這雖不是當地第一次種植經濟作物,但大部分土地都改種單一作物還是首次。西雙版納擁有中國16%的維管植物、超過1/5的哺乳動物和1/3以上的鳥類等物種,橡膠種植面積的擴大正危及這種蔚為壯觀的生物多樣性。
其實,使橡膠樹覆蓋面積最大化的種植園已成為綠色沙漠。橡膠園吸碳效果不如天然林地,它們的蔓延已導致二氧化碳凈排放量大增。化肥的使用還污染周圍水體并破壞水生動植物的生存。此外,橡膠樹的耗水量高于原生植被或其他作物,影響農業產量和地區食品安全。美國普雷斯科特學院的研究團隊聲稱,如果氣候繼續保持更熱更干的趨勢,當地將不宜再種植橡膠樹,否則經濟將遭破壞。(作者克里斯·霍頓,王會聰譯)